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燃烧基本概念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16-19页 |
1.3 湍流燃烧模式理论与湍流燃烧模型 | 第19-26页 |
1.4 本文研究的湍流燃烧基准实验及相关进展 | 第26-30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湍流燃烧的控制方程与模型 | 第32-46页 |
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2-34页 |
2.2 LES方法及控制方程 | 第34-36页 |
2.3 亚网格模型 | 第36-44页 |
2.3.1 亚网格应力模型 | 第36-38页 |
2.3.2 亚网格标量通量模型 | 第38-39页 |
2.3.3 亚网格燃烧模型 | 第39-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基于火焰面密度模型耦合建表方法的湍流预混/分层燃烧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46-70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46-47页 |
3.2 Cambridge/Sandia无旋预混/分层火焰简介 | 第47页 |
3.3 亚网格燃烧模型及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第47-54页 |
3.3.1 火焰面密度模型 | 第47-50页 |
3.3.1.1 基于Charlette2皱褶因子的模化流程 | 第48-49页 |
3.3.1.2 基于Muppala皱褶因子的模化流程 | 第49-50页 |
3.3.2 火焰面生成流形和假定概率密度函数模型 | 第50-52页 |
3.3.3 模型耦合策略及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第52-54页 |
3.4 数值方法及算例设置 | 第54-5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3.5.1 统计结果与耦合模型评价 | 第55-60页 |
3.5.2 流场结构分析 | 第60-64页 |
3.5.3 火焰特征分析 | 第64-67页 |
3.5.3.1 火焰整体描述 | 第64-65页 |
3.5.3.2 分层火焰特性 | 第65-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3.7 本章附录 | 第68-70页 |
第4章 基于加厚火焰模型耦合建表方法的湍流预混值班火焰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70-92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70-71页 |
4.2 层流火焰结构及湍流本生灯火焰简介 | 第71-73页 |
4.3 亚网格燃烧模型及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第73-79页 |
4.3.1 火焰面生成流形和假定概率密度函数模型 | 第73页 |
4.3.2 加厚火焰耦合火焰面生成流形模型 | 第73-76页 |
4.3.3 动态皱褶因子模型 | 第76-77页 |
4.3.4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及模型描述 | 第77-79页 |
4.4 数值方法及算例设置 | 第79-80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80-88页 |
4.5.1 网格独立性验证 | 第80-81页 |
4.5.2 静态模型比较 | 第81-84页 |
4.5.3 燃烧特征分析 | 第84-86页 |
4.5.4 动态过程分析 | 第86-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页 |
4.7 本章附录 | 第88-92页 |
第5章 基于不同亚网格燃烧模型的湍流旋流分层燃烧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92-114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92-93页 |
5.2 Cambridge/Sandia低旋中等分层/强分层火焰简介 | 第93页 |
5.3 亚网格燃烧模型及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第93-94页 |
5.3.1 火焰面密度耦合火焰面生成流形模型 | 第93-94页 |
5.3.2 加厚火焰耦合火焰面生成流形模型 | 第94页 |
5.3.3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及未封闭项模化 | 第94页 |
5.4 数值方法及算例设置 | 第94-95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1页 |
5.5.1 统计结果 | 第95-102页 |
5.5.2 流场特征 | 第102-104页 |
5.5.3 分层燃烧特性 | 第104-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6章 基于化学建表方法的湍流非预混射流火焰中氮氧化物生成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114-140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114-116页 |
6.2 Sandia甲烷/空气值班火焰简介 | 第116页 |
6.3 亚网格燃烧模型及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第116-121页 |
6.3.1 化学建表方法和假定概率密度函数模型 | 第116-119页 |
6.3.2 NO输运方程及模化方式 | 第119-121页 |
6.4 数值方法及算例设置 | 第121-122页 |
6.5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6页 |
6.5.1 统计结果及模型评价 | 第122-128页 |
6.5.2 火焰结构表征 | 第128-133页 |
6.5.3 污染物NO生成特性分析 | 第133-13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6.7 本章附录 | 第137-140页 |
第7章 基于化学建表方法耦合假定概率密度函数的湍流MILD燃烧的大涡模拟研究 | 第140-166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140-141页 |
7.2 AJHC火焰简介 | 第141-142页 |
7.3 亚网格燃烧模型及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 第142-146页 |
7.3.1 化学建表方法和假定概率密度函数模型 | 第142-145页 |
7.3.2 大涡模拟方程及未封闭项模化 | 第145-146页 |
7.4 数值方法及算例设置 | 第146-147页 |
7.5 结果与讨论 | 第147-162页 |
7.5.1 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147-152页 |
7.5.2 化学建表方法、假定PDF、射流雷诺数对预测火焰结构的影响 | 第152-157页 |
7.5.3 MILD燃烧特征及污染物NO生成特性 | 第157-16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62页 |
7.7 本章附录 | 第162-166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72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66-169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6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69-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