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3.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科技进步 | 第19-20页 |
2.创新驱动 | 第20页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五)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1.创新点 | 第21-22页 |
2.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23-3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进步思想 | 第23-27页 |
1.科技进步的地位和作用 | 第23-25页 |
2.科技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 第25页 |
3.科技进步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 第27-31页 |
1.毛泽东科技进步思想 | 第28页 |
2.邓小平科技进步思想 | 第28-29页 |
3.江泽民科技进步思想 | 第29页 |
4.胡锦涛科技进步思想 | 第29-30页 |
5.习近平科技进步思想 | 第30-31页 |
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 第31-42页 |
(一)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性 | 第31-37页 |
1.国际形势所迫 | 第31-33页 |
2.国内形势所需 | 第33-37页 |
(二) 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可能性 | 第37-42页 |
1.资本优势 | 第37-39页 |
2.市场优势 | 第39-40页 |
3.制度优势 | 第40-41页 |
4.文化优势 | 第41-42页 |
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现状分析 | 第42-52页 |
(一)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 第42-46页 |
1.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 第42-43页 |
2.科研成果产出不断增多 | 第43-44页 |
3.创新环境逐渐改善 | 第44-46页 |
(二) 自主创新能力仍旧薄弱 | 第46-47页 |
1.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 第46页 |
2.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 第46-47页 |
(三)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高 | 第47-52页 |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 第47-48页 |
2.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较低 | 第48-49页 |
3.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水平不高 | 第49-50页 |
4.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不明显 | 第50-52页 |
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制约因素 | 第52-56页 |
(一) 外部制约因素 | 第52页 |
(二) 国内政府层面制约因素 | 第52-54页 |
1.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 | 第52-53页 |
2.科技创新的机制障碍 | 第53页 |
3.科技创新投入结构障碍 | 第53-54页 |
(三) 企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 第54-56页 |
1.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 第54-55页 |
2.企业创新文化淡薄 | 第55-56页 |
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一) 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56-57页 |
1.加强各国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 第56页 |
2.加强内资和外资企业交流与合作 | 第56-57页 |
(二) 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 | 第57-59页 |
1.加强创新的法治体系建设 | 第57页 |
2.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 第57-58页 |
3.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 | 第58-59页 |
(三) 培养创新文化和氛围 | 第59页 |
(四) 优化科技创新投入 | 第59-60页 |
1.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 第59-60页 |
2.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 | 第60页 |
(五)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攻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页 |
1.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 第69页 |
2.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