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导论 | 第16-2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通州范氏家族文学谱系 | 第25-48页 |
一、家族谱系简表 | 第26-29页 |
二、家族人物小传 | 第29-36页 |
三、家族著述知见 | 第36-40页 |
四、家族文学脉络 | 第40-44页 |
五、家族独特之处 | 第44-48页 |
第二章 通州范氏家族文化生态 | 第48-77页 |
第一节 世变时风 | 第48-55页 |
一、社会政治深刻影响 | 第48-51页 |
二、家族成员与世推移 | 第51-53页 |
三、文学思想与时俱进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地域文化 | 第55-61页 |
一、襟江负海的地理位置 | 第55-57页 |
二、蒸蒸日上的文教事业 | 第57-58页 |
三、繁富多元的艺文成就 | 第58-61页 |
第三节 家族氛围 | 第61-77页 |
一、重视教育 | 第61-63页 |
二、文化联姻 | 第63-65页 |
三、诗歌唱酬 | 第65-71页 |
四、文学切磋 | 第71-72页 |
五、文献积累 | 第72-77页 |
第三章 范仲淹对通州范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影响 | 第77-107页 |
一、家族意识 | 第77-82页 |
二、社会担当 | 第82-86页 |
三、艺文修养 | 第86-91页 |
四、家风传承 | 第91-98页 |
五、教育心志 | 第98-102页 |
六、立身品节 | 第102-107页 |
第四章 铨曹特精衡鉴,林壑独励风裁——晚明范凤翼研究 | 第107-162页 |
第一节 范凤翼诗文集版本及作品流传研究 | 第107-117页 |
一、作品版本 | 第107-112页 |
二、后世流传 | 第112-117页 |
第二节 范凤翼诗歌创作研究 | 第117-133页 |
一、直面现实,题材丰富 | 第117-121页 |
二、陶写性情,真挚感人 | 第121-124页 |
三、雄奇阔大,自然流畅 | 第124-128页 |
四、各体兼备,求新求变 | 第128-133页 |
第三节 范凤翼刻书考论 | 第133-143页 |
一、刻书考 | 第133-137页 |
二、刻书论 | 第137-143页 |
第四节 范凤翼非“东林人物”辨 | 第143-154页 |
一、政治作为 | 第143-146页 |
二、社会交往 | 第146-148页 |
三、立身原则 | 第148-150页 |
四、党争态度 | 第150-154页 |
第五节 范凤翼的结社活动及其社集特征 | 第154-162页 |
一、范凤翼结社活动考 | 第154-157页 |
二、范凤翼结社活动论 | 第157-162页 |
第五章 翩翩浊世佳公子,只属扬州范十山——清初范国禄研究 | 第162-242页 |
第一节 范国禄著述版本及流传考述 | 第162-170页 |
一、范国禄诗集版本及其流传 | 第162-166页 |
二、范国禄文集版本及其流传 | 第166-167页 |
三、范国禄诗文总集及其流传 | 第167-168页 |
四、范国禄杂著版本及其流传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范国禄书刻序言考述 | 第170-176页 |
一、对了解范氏刻书内容提供了具体材料 | 第170-171页 |
二、对确定范氏刻书时间提供了可靠信息 | 第171-172页 |
三、对评价范氏诗文成就提供了多重借鉴 | 第172-173页 |
四、对了解范氏生平遭遇提供了重要旁证 | 第173-174页 |
五、对深化清初文人研究提供了宝贵文献 | 第174-176页 |
第三节 通州文学总集的开山之作——范国禄《狼五诗存》考述 | 第176-180页 |
一、编纂过程 | 第176-177页 |
二、选录对象 | 第177-178页 |
三、编排体例 | 第178-180页 |
第四节 范国禄诗学思想研究 | 第180-194页 |
一、功能论 | 第180-183页 |
二、创作论 | 第183-189页 |
三、主体论 | 第189-194页 |
第五节 范国禄诗歌研究 | 第194-214页 |
一、生平际遇 | 第194-198页 |
二、诗歌题材 | 第198-204页 |
三、艺术风格 | 第204-214页 |
第六节 范国禄词学研究 | 第214-223页 |
一、词学活动 | 第214-217页 |
二、词学思想 | 第217-223页 |
第七节 范国禄交游考述 | 第223-242页 |
一、遗民志士 | 第223-228页 |
二、当朝官吏 | 第228-233页 |
三、布衣文人 | 第233-242页 |
第六章 能教天下翕然变,岂谓其文穷始工——晚清范当世研究 | 第242-350页 |
第一节 范当世著述版本考述 | 第242-249页 |
第二节 范当世诗学思想研究 | 第249-260页 |
一、瓣香前哲无休歇 | 第249-251页 |
二、有我在,有当时在 | 第251-254页 |
三、积气成华人群卑,变幻吐纳云烟垂 | 第254-256页 |
四、几个审美范畴 | 第256-260页 |
第三节 范当世诗歌艺术研究 | 第260-281页 |
一、以文为诗,无施不可 | 第260-265页 |
二、多方师承,风格鲜明 | 第265-269页 |
三、崇尚新奇,独树一帜 | 第269-274页 |
四、锻炼字句,多用典故 | 第274-281页 |
第四节 论杜甫对范当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81-294页 |
一、范当世诗歌对杜诗的引用与借鉴 | 第281-284页 |
二、诗歌主题一脉相承 | 第284-288页 |
三、技巧风格隔代响应 | 第288-291页 |
四、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命运经历 | 第291-294页 |
第五节 范当世悼亡文学研究 | 第294-305页 |
一、吴氏其人,德艺双全 | 第294-295页 |
二、沉痛哀悼,愧悔由衷 | 第295-297页 |
三、追忆过往,深情缅怀 | 第297-299页 |
四、图画遗照,广泛徵咏 | 第299-301页 |
五、迫改初衷,不忘故人 | 第301-305页 |
第六节 范当世、姚倚云婚姻研究 | 第305-318页 |
一、成婚始末——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 第305-307页 |
二、家庭生活——孝悌传家、满室春和 | 第307-309页 |
三、夫妻感情——志同道合、如鼓琴瑟 | 第309-312页 |
四、社会交往——身份多元、相得益彰 | 第312-315页 |
五、教育之业——前赴后继、矢志不渝 | 第315-318页 |
第七节 范当世交游考述 | 第318-350页 |
一、刘熙载 | 第318-322页 |
二、张裕钊 | 第322-328页 |
三、吴汝纶 | 第328-336页 |
四、李鸿章 | 第336-342页 |
五、陈三立 | 第342-350页 |
结语 | 第350-353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363页 |
后记 | 第363-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65-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