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基于亚波长金属微结构的太赫兹传感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缩略符号表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4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7页
        1.1.1 太赫兹波简介第10页
        1.1.2 太赫兹波的特性及应用第10-13页
        1.1.3 传统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局限性第13-15页
        1.1.4 课题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亚波长金属微结构在太赫兹传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第17-39页
        1.2.1 太赫兹表面等离子体传感研究进展第17-26页
        1.2.2 太赫兹平面超材料传感研究进展第26-30页
        1.2.3 太赫兹近场传感探测及其探针研究进展第30-39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39-42页
第2章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及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第42-54页
    2.1 引言第42页
    2.2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介绍第42-43页
    2.3 金属介电响应的Drude模型第43-46页
    2.4 介质/金属界面的表面等离子波色散特性第46-48页
    2.5 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第48-50页
    2.6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第50-52页
        2.6.1 SPR传感原理第50-51页
        2.6.2 SPR传感结构类型第51页
        2.6.3 SPR传感方式第51-52页
    2.7 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基于亚波长刻槽金属面的太赫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研究第54-98页
    3.1 引言第54-57页
    3.2 维周期刻槽金属面上SSPP波的理论分析第57-68页
        3.2.1 SSPP波的色散方程推导第57-59页
        3.2.2 刻槽结构参数对SSPP色散关系影响第59-68页
    3.3 基于刻槽金属面的太赫兹SPR传感第68-84页
        3.3.1 赫兹SPR传感装置及传感原理第69-70页
        3.3.2 一维周期刻槽金属面上SSPP的色散关系第70-71页
        3.3.3 棱镜和金属面之间间隙对太赫兹SPR传感的影响第71-75页
        3.3.4 基于基模和高模SSPP的折射率SPR传感模拟第75-78页
        3.3.5 SSPP模式对SPR传感灵敏度影响的理论分析第78-81页
        3.3.6 入射角度对太赫兹SPR传感的影响第81-84页
    3.4 复折射率样品的太赫兹SPR传感第84-87页
    3.5 太赫兹SPR传感增强样品吸收谱探测第87-96页
        3.5.1 吸收介质的Lorentz模型第87-88页
        3.5.2 金属槽内太赫兹电磁场增强第88-90页
        3.5.3 增强吸收的太赫兹SPR传感第90-96页
    3.6 小结第96-98页
第4章 基于亚波长刻槽金属线的太赫兹近场传感探针研究第98-130页
    4.1 引言第98-100页
    4.2 表面等离子体在金属线上传播的理论分析第100-104页
    4.3 人工表面等离子体在周期环形刻槽金属线上传播的理论分析第104-111页
        4.3.1 周期环形刻槽金属线上SSPP波的色散方程推导第104-107页
        4.3.2 刻槽金属线的SSPP和裸金属线的SPP比较第107-108页
        4.3.3 结构尺寸对刻槽金属线上SSPP波的影响分析第108-111页
    4.4 周期环刻槽金属线的太赫兹近场探针研究第111-117页
        4.4.1 刻槽金属线探针结构第111-112页
        4.4.2 刻槽金属线波导的色散分析第112-113页
        4.4.3 探针顶端电场增强第113-117页
    4.5 螺旋刻槽金属线的太赫兹近场探针研究第117-129页
        4.5.1 螺旋刻槽金属线波导结构第118-119页
        4.5.2 末端电场旋转特性分析第119-121页
        4.5.3 螺旋刻槽金属线上SSPP模的色散分析第121-122页
        4.5.4 手性SSPP引起的螺旋功率流分布第122-123页
        4.5.5 螺旋刻槽金属线上太赫兹SSPP波的圆极化第123-125页
        4.5.6 手性SSPP模的起因分析第125-127页
        4.5.7 螺旋刻槽金属线上手性SSPP末端聚焦特性第127-129页
    4.6 小结第129-130页
第5章 基于亚波长金属条的太赫兹平面超材料传感器研究第130-152页
    5.1 引言第130-131页
    5.2 超材料的Fano共振及EIT现象理论分析第131-137页
        5.2.1 Fano共振第131-134页
        5.2.2 电磁诱导透明第134-137页
    5.3 U-SRR/MW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结构设计第137-138页
    5.4 传感器的Fano及类EIT峰传感信号的产生机理分析第138-142页
    5.5 结构参数对超材料传感器透射谱影响分析第142-147页
    5.6 太赫兹平面超材料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分析第147-151页
        5.6.1 折射率传感模拟分析第148-149页
        5.6.2 薄膜厚度传感模拟分析第149-150页
        5.6.3 高频EIT传感比低频Fano传感更加灵敏的原因分析第150-151页
    5.7 小结第151-152页
第6章 太赫兹平面超材料传感器的加工制备及传感实验研究第152-172页
    6.1 引言第152页
    6.2 飞秒激光加工技术介绍第152-155页
    6.3 飞秒激光微加工平台搭建第155-158页
    6.4 基于飞秒激光的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加工制备第158-163页
        6.4.1 加工方案第158-160页
        6.4.2 金属膜的飞秒激光刻蚀加工验证第160-161页
        6.4.3 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加工第161-163页
    6.5 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搭建第163-165页
    6.6 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实验验证第165-170页
        6.6.1 折射率传感实验验证第167-169页
        6.6.2 薄膜厚度传感实验验证第169-170页
    6.7 小结第170-172页
总结与展望第172-176页
    总结第172-174页
    展望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92页
致谢第192-194页
个人简历第194-196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96-198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预测控制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座、臂杆、关节全弹性影响下空间机器人的动力学及运动、振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