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烟草立枯病 | 第12-14页 |
1.1.1 烟草立枯病症状 | 第12-13页 |
1.1.2 烟草立枯病病原菌 | 第13页 |
1.1.3 烟草立枯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 | 第13-14页 |
1.2 立枯丝核菌及其引起的植物病害 | 第14-18页 |
1.2.1 立枯丝核菌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2.2 水稻纹枯病 | 第16-17页 |
1.2.3 玉米纹枯病 | 第17-18页 |
1.2.4 烟草靶斑病 | 第18页 |
1.3 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国外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国内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22页 |
2.1.2 供试微生物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页 |
2.1.4 供试农药 | 第22-23页 |
2.1.5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广西烟草立枯病的田间系统调查及回归模型初步建立 | 第23-25页 |
2.2.2 病原菌侵染方式及部位观察 | 第25-26页 |
2.2.3 侵染时期观察 | 第26页 |
2.2.4 侵染条件测定 | 第26-28页 |
2.2.5 不同寄主分离的立枯丝核菌之间的交互致病性测定 | 第28页 |
2.2.6 病原菌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侵染作用 | 第28-29页 |
2.2.7 药剂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3.1 广西烟草立枯病的发生动态及回归模型 | 第30-33页 |
3.1.1 烟草立枯病的发生动态 | 第30-31页 |
3.1.2 烟草立枯病病情指数与相关因子的回归模型 | 第31-32页 |
3.1.3 检验所建回归模型的合理性与拟合情况 | 第32-33页 |
3.2 病原菌侵染方式及部位 | 第33-35页 |
3.2.1 侵染方式 | 第33-34页 |
3.2.2 侵染部位 | 第34-35页 |
3.3 病原菌侵染时期 | 第35-36页 |
3.4 侵染条件 | 第36-39页 |
3.4.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2 土壤含水量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3 土壤菌源数量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不同寄主分离的立枯丝核菌之间的交互致病性 | 第39-40页 |
3.6 病原菌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侵染作用 | 第40-48页 |
3.6.1 14个烟草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3.6.2 病原菌对不同抗性烟草品种的侵染过程 | 第41-48页 |
3.7 药剂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48-50页 |
3.7.1 4种药剂的防治作用 | 第48-49页 |
3.7.2 同种药剂对不同发病级别的烟草立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49-5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0-56页 |
4.1 结论 | 第50-52页 |
4.1.1 广西烟草立枯病的发病规律及回归模型 | 第50-51页 |
4.1.2 病原菌侵染方式、部位及时期 | 第51页 |
4.1.3 病原菌侵染条件 | 第51页 |
4.1.4 不同寄主分离的立枯丝核菌之间的交互致病性 | 第51页 |
4.1.5 病原菌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侵染作用 | 第51页 |
4.1.6 农药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 第51-52页 |
4.2 讨论 | 第52-56页 |
4.2.1 广西烟草立枯病的发病规律及预测模型 | 第52页 |
4.2.2 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特性 | 第52-53页 |
4.2.3 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时期 | 第53-54页 |
4.2.4 烟草品种对立枯病的抗性 | 第54-55页 |
4.2.5 药剂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效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