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转基因抗草铵膦水稻培育 | 第16-57页 |
1 前言 | 第16-24页 |
1.1 商业化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1.1 商业化转基因作物 | 第16页 |
1.1.2 商业化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 第16-19页 |
1.1.3 商业化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发展趋势 | 第19页 |
1.2 培育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的意义 | 第19-21页 |
1.3 抗草铵膦转基因水稻 | 第21-23页 |
1.3.1 草铵膦除草剂 | 第21页 |
1.3.2 抗草铵膦基因 | 第21页 |
1.3.3 转基因抗草铵膦水稻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4 培育转基因抗草铵膦水稻面临的问题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原始RePAT基因密码子优化 | 第24页 |
2.2 转化载体pU130 (RePAT~*)的构建 | 第24-25页 |
2.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5-26页 |
2.3.1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5页 |
2.3.2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 第25页 |
2.3.3 农杆菌活化 | 第25页 |
2.3.4 共培养 | 第25页 |
2.3.5 筛选培养 | 第25-26页 |
2.3.6 分化培养 | 第26页 |
2.3.7 生根 | 第26页 |
2.3.8 移栽 | 第26页 |
2.4 T_0代转化植株PCR检测 | 第26-27页 |
2.5 T_0代转化植株除草剂抗性检测 | 第27页 |
2.6 T_0代转化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 第27-28页 |
2.6.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7页 |
2.6.2 基因组DNA酶切及转膜 | 第27-28页 |
2.6.3 探针标记及杂交信号检测 | 第28页 |
2.7 侧翼序列分离 | 第28-29页 |
2.8 T_2代转基因株系田间试验 | 第29-30页 |
2.9 培养基上转基因纯合株系对草铵膦抗性检测 | 第30页 |
2.10 转基因株系Northern blot、RT-PCR和Real time PCR检测 | 第30-32页 |
2.10.1 RNA抽提 | 第30-31页 |
2.10.2 Northern blot | 第31页 |
2.10.3 Real time PCR | 第31-32页 |
2.10.4 3'RACE PCR | 第32页 |
2.11 T_4代转基因株系田间试验 | 第32-33页 |
2.12 T_6代转基因株系田间试验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4页 |
3.1 RePAT基因密码子优化和载体构建 | 第34-35页 |
3.2 T_0代转化植株的获得和PCR检测 | 第35-36页 |
3.3 T_0代转化植株对草铵膦的抗性 | 第36-37页 |
3.4 RePAT~*单拷贝整合转化株系的确定 | 第37-39页 |
3.5 RePAT~*插入位点分析 | 第39-41页 |
3.6 转基因纯合株系筛选和农艺性状考查 | 第41-43页 |
3.7 T_2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在田间对草铵膦抗性 | 第43-45页 |
3.8 RePAT~*纯合转基因株系的外源基因表达及其在培养基中的草铵膦抗性 | 第45-47页 |
3.9 T_4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分子检测 | 第47-49页 |
3.10 T_4代转基因纯合株系与野生型中花11的农艺性状 | 第49页 |
3.11 T_4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对草铵膦抗性 | 第49页 |
3.12 T_6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对草铵膦的抗性 | 第49-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4.1 RePAT的酶学特征 | 第54页 |
4.2 RePAT~*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基因 | 第54-55页 |
4.3 RePAT~*对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55页 |
4.4 转RePAT~*水稻对草铵膦的抗性 | 第55-56页 |
4.5 本研究中的候选转基因株系的商业化潜力 | 第56-57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抗草甘膦水稻培育 | 第57-115页 |
1 前言 | 第57-66页 |
1.1 草甘膦除草剂 | 第57-58页 |
1.2 抗草甘膦基因 | 第58-64页 |
1.2.1 抗草甘膦EPSPS基因 | 第58-62页 |
1.2.2 草甘膦乙酰转移酶基因 | 第62页 |
1.2.3 草甘膦氧化酶基因 | 第62-64页 |
1.3 转基因抗草甘膦水稻研究进展 | 第64页 |
1.4 培育转基因抗草甘膦水稻面临的问题 | 第64-6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5-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73页 |
2.1 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 第66页 |
2.2 菌株和水稻材料 | 第66页 |
2.3 转化载体构建 | 第66-67页 |
2.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67页 |
2.5 T_0代转化植株PCR检测 | 第67页 |
2.6 T_0代转化植株草甘膦抗性检测 | 第67-68页 |
2.7 T_0代转化植株Southern blot | 第68页 |
2.8 侧翼序列分离 | 第68页 |
2.9 T_1代转aroA_(J.sp)~*和I.variabilis-EPSPS~*中花11对草甘膦抗性 | 第68页 |
2.10 转基因纯合株系筛选 | 第68页 |
2.11 转aroA_(J.sp)~*和转I.variabilis-EPSPS~*水稻在培养基上对草甘膦的抗性测试 | 第68-69页 |
2.12 转基因株系Northern blot和3'RACE检测 | 第69页 |
2.13 转基因株系Western blot检测 | 第69-70页 |
2.14 田间草甘膦抗性检测 | 第70-71页 |
2.14.1 候选转I.variabilis-EPSPS~*中花11草甘膦抗性检测 | 第70-71页 |
2.14.2 候选转I.variabilis-EPSPS~*明恢86草甘膦抗性检测 | 第71页 |
2.15 转基因纯合株系农艺性状考查 | 第71-72页 |
2.15.1 转I.variabilis-EPSP~*中花11农艺性状考查 | 第71页 |
2.15.2 转I.variabilis-EPSPS~*明恢86农艺性状考查 | 第71-72页 |
2.16 抗草甘膦水稻杂交种的制备和检测 | 第72-73页 |
2.16.1 杂交种的制备 | 第72页 |
2.16.2 杂交种的分子检测及农艺性状考查 | 第72页 |
2.16.3 杂交种对草甘膦抗性检测 | 第72-7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3-110页 |
3.1 aroA_(J.sp)~*和I.variabilis-EPSPS~*的优化及测试 | 第73-79页 |
3.1.1 密码子优化和转化载体构建 | 第73-74页 |
3.1.2 以aroA_(J.sp)~*和I.variabilis-EPSPS~*作为筛选标记基因的转化效率 | 第74-75页 |
3.1.3 转aroA_(J.sp)~*中花11和转I.variabilis-EPSPS~*中花11对草甘膦抗性 | 第75-79页 |
3.2 转基因抗草甘膦中花11品种培育 | 第79-91页 |
3.2.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_0代植株PCR检测及草甘膦耐受性检测 | 第79页 |
3.2.2 I.variabilis-EPSPS~*在转基因中花11中的拷贝数和插入位点 | 第79-82页 |
3.2.3 转I.variabilis-EPSPS~*中花11纯合株系的筛选 | 第82-84页 |
3.2.4 转I.variabilis-EPSPS~*中花11在培养基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 第84-86页 |
3.2.5 I.variabilis-EPSPS~*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 | 第86-87页 |
3.2.6 转I.variabilis-EPSPS~*中花11农艺性状 | 第87页 |
3.2.7 转I.variabilis-EPSPS~*中花11在田间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 第87-91页 |
3.3 转基因抗草甘膦明恢86培育 | 第91-110页 |
3.3.1 T_0代转I.variabilis-EPSPS~*明恢86植株的获得和拷贝数检测 | 第91-92页 |
3.3.2 I.variabilis-EPSPS~*在转基因明恢86植株中的插入位点 | 第92-93页 |
3.3.3 I.variabilis-EPSPS~*在转基因明恢86中的遗传规律分析 | 第93-97页 |
3.3.4 培养基上转基因明恢86对草甘膦抗性检测 | 第97-99页 |
3.3.5 I.variabilis-EPSPS~*在候选转基因株系中的遗传稳定性 | 第99页 |
3.3.6 I.variabilis-EPSPS~*在候选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分析 | 第99-101页 |
3.3.7 MY28、MY50和MY51转基因纯合株系农艺性状分析 | 第101页 |
3.3.8 MY28、MY50和MY51转基因纯合株系草甘膦抗性分析 | 第101-106页 |
3.3.9 转基因在杂交种中的遗传和表达 | 第106页 |
3.3.10 杂交稻农艺性状考查 | 第106页 |
3.3.11 杂交种对草甘膦抗性 | 第106-110页 |
4 讨论 | 第110-115页 |
4.1 aroA_(J.sp)和I.variabilis-EPSPS的新颖性 | 第110页 |
4.2 aroA_(J.sp)和I.variabilis-EPSPS的酶学特征 | 第110-111页 |
4.3 aroA_(J.sp)~*和I.variabilis-EPSPS~*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 第111页 |
4.4 转I.variabilis-EPSPS~*水稻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 第111-112页 |
4.5 转I.variabilis-EPSPS~*水稻的农业应用潜力 | 第112-113页 |
4.6 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 第113-114页 |
4.7 候选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附录 | 第125-135页 |
附表1 PCR检测引物 | 第125-126页 |
附表2 转化事件特异性PCR引物 | 第126-127页 |
附录3 试剂配制 | 第127-133页 |
附录4 作者简介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