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企业隐性知识测评与管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24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3页
     ·论文的选题背景第10-12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19页
     ·关于隐性知识内涵的研究综述第13-15页
     ·关于隐性知识分类的研究综述第15-16页
     ·关于隐性知识测评的研究综述第16-17页
     ·关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第17-19页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19-24页
     ·论文研究思路第19-21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21-22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2-24页
2 企业隐性知识的理论构建第24-53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概念与特征第24-31页
     ·企业知识的内涵与分类第24-28页
     ·企业隐性知识概念的界定第28-29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第29-31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学习机制第31-45页
     ·企业隐性知识学习的含义与特点第31-33页
     ·企业隐性知识情境学习模式的提出第33-37页
     ·情境学习与企业隐性知识形成第37-45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整合机制第45-53页
     ·企业隐性知识整合的内涵与特征第45-47页
     ·企业隐性知识整合的基础第47-48页
     ·企业隐性知识整合的过程第48-51页
     ·企业隐性知识整合的载体第51-53页
3 企业隐性知识的层次与结构研究第53-73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层次分析第53-56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内部层次第53-55页
     ·企业隐性知识层次间的流动模式第55-56页
   ·企业隐性知识问卷的编制及测试第56-61页
     ·访谈、文献查阅与问卷编制第56-57页
     ·初始问卷的测试及修正第57-60页
     ·正式问卷施测第60-61页
   ·企业隐性知识结构的探索第61-73页
     ·企业隐性知识结构的探索性分析第61-66页
     ·企业隐性知识结构的验证性分析第66-68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模型第68-73页
4 企业隐性知识的测评研究第73-96页
   ·企业隐性知识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3-80页
     ·企业隐性知识测评的可行性第73-74页
     ·企业隐性知识测评的特点第74-75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具体测评指标第75-80页
   ·企业隐性知识的测评方法与模型第80-89页
     ·测评方法的选择第81-83页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第83-86页
     ·测评模型第86-89页
   ·企业隐性知识测评的应用实例第89-96页
     ·华晨金杯隐性知识测评背景第89-90页
     ·测评的过程第90-94页
     ·测评结果分析第94-96页
5 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研究第96-128页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提出第96-100页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目标第96-98页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原则第98-99页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第99-100页
   ·任务导向模式第100-107页
     ·任务导向模式的机理分析第100-102页
     ·任务导向模式的实现条件第102-103页
     ·任务导向模式的管理措施第103-107页
   ·制度保障模式第107-114页
     ·隐性知识学习制度的建设第107-108页
     ·隐性知识共享制度的建设第108-111页
     ·隐性知识积累制度的建设第111-114页
   ·文化引领模式第114-120页
     ·文化引领模式的内涵第114-115页
     ·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第115-116页
     ·企业文化的建设第116-120页
   ·沈鼓集团隐性知识管理案例分析第120-128页
     ·以自主创新为本的沈鼓集团第121页
     ·沈鼓集团隐性知识管理的实施第121-126页
     ·沈鼓集团隐性知识管理的启示第126-12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8-131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28-129页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8页
附录A 企业隐性知识调查问卷第138-141页
附录B 企业隐性知识测评专家调查问卷第141-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参数模型的统计推断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