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现有研究评价 | 第26页 |
·本文的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26-27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8-3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2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分析 | 第30-54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 第30-44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30-35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35-38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38-41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41-44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与生态本质 | 第44-50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 第44-48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与生态学 | 第49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与其他生态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50-54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概念 | 第50-51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功能 | 第51-52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素 | 第52-54页 |
3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第54-74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4-57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54-56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56-57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模型 | 第57-69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57-61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1-66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66-69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69-74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的等级划分 | 第69-70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 | 第70-71页 |
·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71-74页 |
4 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证评价 | 第74-97页 |
·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 第74-76页 |
·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评价 | 第76-91页 |
·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 | 第76-77页 |
·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分析 | 第77-91页 |
·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 | 第91-97页 |
·生态主体的生态健康状况分析 | 第91-95页 |
·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健康状况分析 | 第95-97页 |
5 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调控对策建议 | 第97-101页 |
·强调学术道德建设并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 | 第97页 |
·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及传播技巧 | 第97-98页 |
·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提高鉴别能力 | 第98页 |
·加强科技内容的过滤监管及把关 | 第98-99页 |
·从立法高度优化我国科技传播活动的整体效能 | 第99-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11-115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115-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