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系偶像迷群的认同建构研究--以TFBOYS迷群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 “迷” | 第11-12页 |
二 “养成”系偶像 | 第12页 |
三 身份认同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内外“迷”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国外“迷”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 国内“迷”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二 有关身份认同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线上观察法 | 第17页 |
二 深度访谈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养成”系偶像的基本概述 | 第19-30页 |
第一节 何为“养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养成”系偶像概况 | 第20-21页 |
第三节 TFBOYS的“养成”与“迷群”社区生态 | 第21-30页 |
一 TFBOYS的“养成” | 第21-25页 |
(一) 复制日本杰尼斯模式的“养成”计划 | 第22-23页 |
(二) 注重迎合和满足粉丝期待 | 第23-24页 |
(三) 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裂变效应” | 第24-25页 |
二 TFBOYS“迷群”社区生态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养成”系偶像迷群的身份认同建构 | 第30-53页 |
第一节 “养成”系偶像迷群的“养成”实践 | 第30-37页 |
一 信息分享 | 第30-32页 |
二 二次创作 | 第32-34页 |
三 线上线下活动 | 第34-37页 |
(一) 线上活动 | 第34-36页 |
(二) 线下活动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养成”系偶像迷群的自我认同建构 | 第37-44页 |
一 “理想自我”的镜像投射 | 第37-41页 |
二 “自我”与“他我”的互动 | 第41-44页 |
第三节 “养成”系偶像迷群的群体认同建构 | 第44-53页 |
一 内部互动建立群体认同 | 第45-50页 |
(一) 与其他迷群边界分明 | 第45-47页 |
(二) 塑造共同的认同话语 | 第47-50页 |
二 对外互动强化群体认同 | 第50-53页 |
(一) “抗争”中共同成长 | 第50-51页 |
(二) 社会互动中寻求认同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养成”系偶像迷群身份的“被”建构 | 第53-58页 |
第一节 技术:网络参与与社交分享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媒介:媒体再现与刻板印象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资本:消费主义与流量经济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养成”系偶像迷群现象的反思 | 第58-69页 |
第一节 非理性追星延误社会化进程 | 第58-65页 |
一 “信息茧房”窄化个人认知 | 第59-61页 |
二 “话语强占”加剧群体极化 | 第61-63页 |
三 狂热“追星”挤占其他社会身份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对青少年迷群的引导 | 第65-69页 |
一 行业:规范产业行为 | 第65-66页 |
(一) 规范经纪公司行为 | 第65页 |
(二) 发挥偶像示范作用 | 第65-66页 |
二 社会:提升媒介素养 | 第66-69页 |
(一) 父母虚心了解孩子的世界 | 第66-67页 |
(二) 学校在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 | 第67-68页 |
(三) 媒体多方面进行价值观引领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