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1-3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32-3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第36-3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36-37页 |
1.4.2 创新点 | 第37-38页 |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 第38-40页 |
1.5.1 论文结构 | 第38-39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39-40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 第40-60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40-48页 |
2.1.1 地方政府 | 第40页 |
2.1.2 政府信任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40-43页 |
2.1.3 政府信任的特性 | 第43-45页 |
2.1.4 政府信任的功能 | 第45-47页 |
2.1.5 政府信任流失 | 第47-48页 |
2.1.6 政府信任重塑 | 第48页 |
2.2 理论基础:政治系统理论 | 第48-51页 |
2.2.1 政治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48-50页 |
2.2.2 政治系统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50-51页 |
2.3 基于政治系统理论的政府信任分析模型 | 第51-60页 |
2.3.1 主体与客体 | 第52-54页 |
2.3.2 输入 | 第54-55页 |
2.3.3 转换过程 | 第55页 |
2.3.4 输出 | 第55-56页 |
2.3.5 沟通体系 | 第56-57页 |
2.3.6 国内环境 | 第57-58页 |
2.3.7 国际环境 | 第58-60页 |
第3章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总体态势及严峻形势 | 第60-72页 |
3.1 转型期与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 | 第60-63页 |
3.1.1 我国转型期的界定 | 第60页 |
3.1.2 转型期对我国政府信任的影响 | 第60-61页 |
3.1.3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态 | 第61-63页 |
3.2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总体态势 | 第63-67页 |
3.2.1 差序政府信任的特征明显 | 第63-64页 |
3.2.2 不信任政府的压力增加 | 第64-67页 |
3.2.3 政府信任流失的局势可调可控 | 第67页 |
3.3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严峻形势 | 第67-72页 |
3.3.1 谣言泛滥与负面舆论高涨 | 第68页 |
3.3.2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张 | 第68-70页 |
3.3.3 关系运作与潜规则盛行 | 第70页 |
3.3.4 政治冷漠感弥漫 | 第70-71页 |
3.3.5 移民海外人数不断增长 | 第71-72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案例背景与案例描述 | 第72-85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72-75页 |
4.1.1 多案例研究方法选择 | 第72页 |
4.1.2 案例选择 | 第72-73页 |
4.1.3 案例资料来源 | 第73-74页 |
4.1.4 数据编码 | 第74-75页 |
4.2 案例背景 | 第75-78页 |
4.2.1 PX项目简介 | 第75-76页 |
4.2.2 我国PX项目发展概况 | 第76-77页 |
4.2.3 我国PX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 第77-78页 |
4.3 案例描述 | 第78-85页 |
4.3.1 PX事件回顾 | 第78-81页 |
4.3.2 PX事件比较 | 第81-83页 |
4.3.3 PX事件的特点 | 第83-85页 |
第5章 PX事件中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演进机理、表现及信任困境 | 第85-95页 |
5.1 PX事件中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演进机理 | 第85-87页 |
5.1.1 事前:不信任累积 | 第85-86页 |
5.1.2 事中:信任流失加剧 | 第86-87页 |
5.1.3 事后:形成信任鸿沟 | 第87页 |
5.2 PX事件中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表现 | 第87-90页 |
5.2.1 言辞指标 | 第87-88页 |
5.2.2 行为指标 | 第88-89页 |
5.2.3 政府信任的功能替代品 | 第89-90页 |
5.3 PX事件与地方政府信任困境 | 第90-95页 |
5.3.1 PX事件蕴含地方政府信任流失 | 第90-91页 |
5.3.2 地方政府信任流失是PX事件的症结 | 第91-93页 |
5.3.3 PX事件凸显地方政府信任流失 | 第93-95页 |
第6章 地方政府信任流失原因的数据编码 | 第95-107页 |
6.1 基于输入端的编码 | 第95-97页 |
6.1.1 基于输入端的一阶编码 | 第95-96页 |
6.1.2 基于输入端的二阶编码 | 第96页 |
6.1.3 基于输入端的三阶编码 | 第96-97页 |
6.2 基于转换过程的编码 | 第97-99页 |
6.2.1 基于转换过程的一阶编码 | 第97-98页 |
6.2.2 基于转换过程的二阶编码 | 第98页 |
6.2.3 基于转换过程的三阶编码 | 第98-99页 |
6.3 基于输出端的编码 | 第99-101页 |
6.3.1 基于输出端的一阶编码 | 第99-100页 |
6.3.2 基于输出端的二阶编码 | 第100页 |
6.3.3 基于输出端的三阶编码 | 第100-101页 |
6.4 基于沟通体系的编码 | 第101-103页 |
6.4.1 基于沟通体系的一阶编码 | 第101-102页 |
6.4.2 基于沟通体系的二阶编码 | 第102页 |
6.4.3 基于沟通体系的三阶编码 | 第102-103页 |
6.5 基于国内环境的编码 | 第103-105页 |
6.5.1 基于国内环境的一阶编码 | 第103-104页 |
6.5.2 基于国内环境的二阶编码 | 第104页 |
6.5.3 基于国内环境的三阶编码 | 第104-105页 |
6.6 基于国际环境的编码 | 第105-107页 |
6.6.1 基于国际环境的一阶编码 | 第105-106页 |
6.6.2 基于国际环境的二阶编码 | 第106页 |
6.6.3 基于国际环境的三阶编码 | 第106-107页 |
第7章 地方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 | 第107-130页 |
7.1 输入端:需求的超载 | 第107-111页 |
7.1.1 批判性公民的成长 | 第108-109页 |
7.1.2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109-110页 |
7.1.3 公民参与的增长 | 第110-111页 |
7.2 转换过程:政府失灵 | 第111-113页 |
7.2.1 寻租与腐败 | 第111-112页 |
7.2.2 政府透明度低 | 第112-113页 |
7.3 输出端:输出失败 | 第113-117页 |
7.3.1 公共政策失灵 | 第113-115页 |
7.3.2 公共服务不足 | 第115页 |
7.3.3 政府行为失范 | 第115-117页 |
7.4 沟通体系:沟通失效 | 第117-121页 |
7.4.1 沟通渠道阻塞 | 第118-119页 |
7.4.2 政府回应滞后 | 第119-120页 |
7.4.3 网络舆情失控 | 第120-121页 |
7.5 国内环境:内部干扰因素 | 第121-126页 |
7.5.1 民间组织发育不足 | 第122-123页 |
7.5.2 公平正义缺失 | 第123-124页 |
7.5.3 社会信任缺乏 | 第124-126页 |
7.6 国际环境:外部干扰因素 | 第126-130页 |
7.6.1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 第126-128页 |
7.6.2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介入 | 第128-130页 |
第8章 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的重塑路径 | 第130-189页 |
8.1 培育现代公民 | 第130-138页 |
8.1.1 塑造公民意识 | 第130-133页 |
8.1.2 保障公民权利 | 第133-135页 |
8.1.3 推进公民参与制度化 | 第135-138页 |
8.2 优化转换过程 | 第138-146页 |
8.2.1 打造廉洁政府 | 第139-142页 |
8.2.2 建设大数据时代的透明政府 | 第142-146页 |
8.3 改善政府输出 | 第146-159页 |
8.3.1 改进公共政策 | 第146-151页 |
8.3.2 提升公共服务 | 第151-155页 |
8.3.3 规范政府行为 | 第155-159页 |
8.4 健全沟通体系 | 第159-169页 |
8.4.1 畅通沟通渠道 | 第160-163页 |
8.4.2 迈向回应型政府 | 第163-166页 |
8.4.3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 第166-169页 |
8.5 构建优良的国内环境 | 第169-180页 |
8.5.1 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 第169-173页 |
8.5.2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 第173-176页 |
8.5.3 培养社会信任 | 第176-180页 |
8.6 妥善应对国际环境 | 第180-189页 |
8.6.1 积极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 第180-185页 |
8.6.2 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行为 | 第185-189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89-196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89-194页 |
9.2 研究局限 | 第194-195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11页 |
致谢 | 第211-212页 |
作者简介 | 第212-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