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湿热地区城市慢行空间热环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9页
        1.2.1 室外热舒适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法第15-20页
        1.2.2 室外热舒适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第20-23页
        1.2.3 非稳态环境下人体热反应模型研究第23-27页
        1.2.4 人体热安全研究第27-28页
        1.2.5 总结与思考第28-29页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第29-3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9-30页
        1.3.2 研究内容第30页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0-32页
第二章 慢行空间热舒适特点及使用者需求调研和评价第32-79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32-36页
        2.2.1 研究对象第32-33页
        2.2.2 研究方法第33-36页
    2.3 调研结果第36-77页
        2.3.1 热环境水平第36-37页
        2.3.2 样本信息第37页
        2.3.3 热舒适现状第37-65页
        2.3.4 热舒适定量评价第65-77页
    2.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三章 室外动态热环境中人体热反应实验与预测模型研究第79-106页
    3.1 引言第79页
    3.2 室外动态热环境中人体热反应观测实验第79-91页
        3.2.1 实验说明第79-81页
        3.2.2 受试者第81页
        3.2.3 实验仪器第81-83页
        3.2.4 实验过程第83-84页
        3.2.5 实验结果分析第84-91页
    3.3 人体热反应预测模型的验证及修正研究第91-105页
        3.3.1 人体热反应模型的选取第91-95页
        3.3.2 人体二节点模型介绍第95-97页
        3.3.3 人体二节点模型的适应性验证第97-101页
        3.3.4 人体二节点模型的修正第101-105页
    3.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四章 基于使用者热环境需求的慢行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第106-136页
    4.1 引言第106页
    4.2 模拟软件的确定第106-112页
        4.2.1 模拟需求第106页
        4.2.2 ENVI-met软件介绍第106-108页
        4.2.3 国内外对ENVI-met模型的验证总结第108-110页
        4.2.4 ENVI-met乔木模型在广州地区适应性验证第110-112页
    4.3 室外道路类型的选取和优化策略的确定第112-114页
    4.4 边界条件第114-115页
    4.5 夏季慢行空间热环境定量评价第115-125页
        4.5.1 增加灌木带及丛植灌木的热环境比较第116-117页
        4.5.2 增大乔木冠幅热环境比较第117-118页
        4.5.3 减小乔木间距热环境比较第118-119页
        4.5.4 增大乔木高度热环境比较第119-120页
        4.5.5 增大枝下高热环境比较第120页
        4.5.6 增大和减小叶面积指数(LAI)热环境比较第120-122页
        4.5.7 采用植草砖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2-123页
        4.5.8 采用透水地面铺装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3-124页
        4.5.9 采用高反射率铺装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4-125页
    4.6 冬季慢行空间热环境定量评价第125-128页
        4.6.1 增加灌木带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5-126页
        4.6.2 减小乔木叶面积指数(LAI)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6-127页
        4.6.3 采用植草砖铺装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7页
        4.6.4 采用高反射率铺装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7-128页
        4.6.5 采用透水地面铺装工况的热环境比较第128页
    4.7 各季节慢行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第128-135页
        4.7.1 夏季热环境优化设计第130-131页
        4.7.2 冬季热环境优化设计第131-132页
        4.7.3 春季热环境优化设计第132-134页
        4.7.4 秋季热环境优化设计第134-135页
    4.8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五章 乔木对热环境的影响及列植乔木遮荫点配置热安全时间计算第136-150页
    5.1 引言第136页
    5.2 模拟工况的确定第136-139页
        5.2.1 工况设置第136-138页
        5.2.2 模型设置及边界条件第138-139页
    5.3 模拟结果分析第139-146页
        5.3.1 温度的水平分布第140-142页
        5.3.2 平均辐射温度MRT的水平分布第142页
        5.3.3 人体吸收辐射量第142-145页
        5.3.4 SET*的水平分布第145-146页
    5.4 慢行空间遮荫点配置的热安全风险研究第146-149页
        5.4.1 计算过程第146-147页
        5.4.2 列植乔木遮荫工况设置第147-148页
        5.4.3 计算结果分析第148-149页
    5.5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结论与展望第150-154页
    一、本文主要结论第150-152页
    二、本文创新点第152-153页
    三、未来研究展望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7-169页
附录1第169-170页
附录2第170-171页
附录3第171-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附件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水泥水化和微观结构HYMOSTRUC3D-E模型的建立及水泥浆体自收缩的模拟研究
下一篇:木质素/SiO2复合物的构建及在高分子材料和水系Zn/LiMn2O4电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