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表 | 第12-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53页 |
1.1 木质素的概述 | 第20-26页 |
1.1.1 木质素的简介 | 第20-21页 |
1.1.2 工业木质素的来源 | 第21-22页 |
1.1.3 工业木质素的应用 | 第22-26页 |
1.1.3.1 在悬浮体系中作为分散剂的应用 | 第22-23页 |
1.1.3.2 作为无机颗粒表面改性剂的应用 | 第23-24页 |
1.1.3.3 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2 SiO_2的概述 | 第26-28页 |
1.2.1 SiO_2的制备 | 第26页 |
1.2.2 SiO_2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3 木质素/SiO_2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3.1 木质素磺酸盐/SiO_2复合物的制备和应用 | 第28-29页 |
1.3.2 碱木质素/SiO_2复合物的制备和应用 | 第29-33页 |
1.3.2.1 球磨法制备碱木质素/SiO_2复合物及其应用 | 第29页 |
1.3.2.2 原位湿化学法制备碱木质素/SiO_2复合物及其应用 | 第29-30页 |
1.3.2.3 分步湿化学法制备碱木质素/SiO_2复合物及其应用 | 第30-33页 |
1.4 水系Zn/LiMn_2O_4电池的概述 | 第33-35页 |
1.4.1 水系Zn/LiMn_2O_4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33页 |
1.4.2 水系Zn/LiMn_2O_4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4.3 SiO_2在水系Zn/LiMn_2O_4电池中的应用 | 第3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5-38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35-36页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3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 第53-68页 |
2.1 主要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53-55页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53-54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2.2 碱木质素的提纯、改性及表征 | 第55-58页 |
2.2.1 碱木质素的提纯及碱木质素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2.2.2 碱木质素的改性 | 第55-57页 |
2.2.2.1 磷酸化碱木质素(SLP)的合成 | 第55-56页 |
2.2.2.2 季铵化碱木质素(QAL)的合成 | 第56-57页 |
2.2.2.3 烷基化QAL(QALC_(c(c=6or12)))的合成 | 第57页 |
2.2.3 碱木质素及其改性产物的结构表征方法 | 第57-58页 |
2.2.3.1 分子量分布测试 | 第57页 |
2.2.3.2 酚羟基含量测试 | 第57-58页 |
2.2.3.3 Zeta电位测试 | 第58页 |
2.2.3.4 元素分析 | 第58页 |
2.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58页 |
2.2.3.6 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 | 第58页 |
2.3 木质素/SiO_2复合物的结构表征方法 | 第58-60页 |
2.3.1 粒径分布测试 | 第58-59页 |
2.3.2 扫描电镜(SEM)测试 | 第59页 |
2.3.3 透射电镜(TEM)测试 | 第59页 |
2.3.4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 | 第59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59页 |
2.3.6 元素分析 | 第59页 |
2.3.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9-60页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60页 |
2.3.9 热重分析(TG) | 第60页 |
2.3.10 静态接触角测试 | 第60页 |
2.4 水性聚氨酯(PU)基复合膜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2.4.1 制备 | 第60页 |
2.4.2 结构表征 | 第60页 |
2.4.3 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2.4.3.1 紫外透过率测试 | 第60-61页 |
2.4.3.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61页 |
2.5 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2.5.1 混炼制备 | 第61页 |
2.5.2 结构表征 | 第61页 |
2.5.3 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2.5.3.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61页 |
2.5.3.2 热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2.6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2-67页 |
2.6.1 电池组装 | 第62-64页 |
2.6.1.1 正极片的制备 | 第62页 |
2.6.1.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62-63页 |
2.6.1.3 Zn负极片的制备 | 第63-64页 |
2.6.1.4 电池组装 | 第64页 |
2.6.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4-67页 |
2.6.2.1 浮充性能和开路电压测试 | 第64-65页 |
2.6.2.2 倍率性能测试 | 第65页 |
2.6.2.3 循环性能测试 | 第65页 |
2.6.2.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5页 |
2.6.2.5 阻抗测试 | 第65-66页 |
2.6.2.6 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66页 |
2.6.2.7 腐蚀测试 | 第66页 |
2.6.2.8 计时电流法(CA)测试 | 第66页 |
2.6.2.9 大电池循环测试结束后的正、负极结构表征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三章 亲水性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应用 | 第68-97页 |
3.0 引言 | 第68-69页 |
3.1 亲水性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复合机理 | 第69-86页 |
3.1.1 磷酸化碱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SLP/SiO_2) | 第69-73页 |
3.1.1.1 SLP/SiO_2的制备 | 第69-70页 |
3.1.1.2 SLP/SiO_2的结构表征 | 第70-73页 |
3.1.2 季铵化碱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QAL/SiO_2) | 第73-86页 |
3.1.2.1 QAL的结构表征 | 第73-77页 |
3.1.2.2 QAL/SiO_2的制备 | 第77页 |
3.1.2.3 QAL/SiO_2的结构表征 | 第77-85页 |
3.1.2.4 QAL/SiO_2的形成机理 | 第85-86页 |
3.2 QAL/SiO_2在水性聚氨酯(PU)中的应用 | 第86-92页 |
3.2.1 PU基共混膜的外观及微观形貌 | 第86-87页 |
3.2.2 PU基共混膜的紫外/可见光透射性能 | 第87-90页 |
3.2.3 PU基共混膜的力学性能 | 第90-9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第四章 疏水性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在高密度聚乙烯中的应用 | 第97-114页 |
4.0 引言 | 第97-98页 |
4.1 疏水性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复合机理 | 第98-105页 |
4.1.1 烷基化QAL的结构表征 | 第98-99页 |
4.1.2 烷基化QAL/SiO_2的制备 | 第99页 |
4.1.3 烷基化QAL/SiO_2的结构表征及复合机理 | 第99-105页 |
4.1.3.1 烷基链长度对烷基化QAL/SiO_2的形貌和亲疏水性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1.3.2 QALC12添加量对QALC12/SiO_2结构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4.1.3.3 QALC12/SiO_2的形成机理 | 第104-105页 |
4.2 QALC12/SiO_2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的应用 | 第105-110页 |
4.2.1 疏水程度对HDPE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2.2 QALC12负载量对HDPE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2.3 QALC12/SiO_2对HDPE热性能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第五章 介孔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在水系Zn/LiMn_2O_4电池正极中的应用 | 第114-129页 |
5.0 引言 | 第114-115页 |
5.1 SiO_2和介孔木质素/SiO_2复合微球(LSC)的结构表征 | 第115-118页 |
5.2 LSC正极添加剂对电池浮充性能和容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5.3 LSC和石墨烯复配型(LSC@GR)正极添加剂对电池浮充性能和容量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5.4 LSC@GR复配型正极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5.4.1 对倍率性能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5.4.2 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5.4.3 对开路电压及循环伏安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5.4.4 对阻抗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第六章 木质素/SiO_2纳米复合物基凝胶电解液的制备及其对水系Zn/LiMn_2O_4的性能影响 | 第129-159页 |
6.0 引言 | 第129-130页 |
6.1 木质素/SiO_2纳米复合物(QAL/FS)的制备和微观结构表征 | 第130-131页 |
6.2 QAL/FS基凝胶电解液的综合性能 | 第131-146页 |
6.2.1 QAL/FS基凝胶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 第131-135页 |
6.2.1.1 对Zn电极的腐蚀性能 | 第131-133页 |
6.2.1.2 对Zn2+的沉积行为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6.2.2 QAL/FS基凝胶电解液对水系Zn/LiMn_2O_4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35-146页 |
6.2.2.1 对浮充性能、开路电压(OCV)和倍率性能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6.2.2.2 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6.2.2.3 对电导率、电化学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6.2.2.4 循环后正极和负极的XRD和SEM表征 | 第141-146页 |
6.3 QAL/FS和PEG复配型凝胶电解液制备及性能 | 第146-155页 |
6.3.1 PEG分子量和用量的筛选 | 第146-147页 |
6.3.2 复配型凝胶电解液(QAL/FS@PEG200)的电化学性能 | 第147-151页 |
6.3.2.1 PEG200的掺量对复合凝胶电解液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6.3.2.2 PEG200的掺量对复合凝胶电解液中Zn2+沉积行为的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6.3.3 QAL/FS@PEG200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51-155页 |
6.3.3.1 对倍率性能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6.3.3.2 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6.3.3.3 循环后正极和负极的XRD和SEM表征 | 第153-15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3-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附件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