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 | 第14-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1 P2P信贷运营模式分析 | 第14-15页 |
2.1.2 P2P信贷风险控制分析 | 第15-16页 |
2.1.3 P2P信贷监管体制分析 | 第16-17页 |
2.1.4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2.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2.2.1 互联网金融 | 第18-19页 |
2.2.2 P2P网络信贷 | 第19页 |
2.2.3 网络信贷风险 | 第19-20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页 |
2.3.2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0-21页 |
2.3.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P2P网络信贷行业的发展概况 | 第23-29页 |
3.1 我国P2P网络信贷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1.1 萌芽初创期 | 第23页 |
3.1.2 快速扩张期 | 第23-24页 |
3.1.3 行业整合期 | 第24-25页 |
3.2 我国P2P网络信贷行业的现状 | 第25-29页 |
3.2.1 行业发展规模 | 第25-26页 |
3.2.2 行业运营情况 | 第26-29页 |
第四章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的风险分析 | 第29-59页 |
4.1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的基本情况 | 第29-38页 |
4.1.1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的现状 | 第29-30页 |
4.1.2 陆金所网络信贷业务的特点分析 | 第30-32页 |
4.1.3 陆金所网络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 第32-38页 |
4.2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2页 |
4.2.1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 第38-39页 |
4.2.2 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 | 第39-40页 |
4.2.3 信用审核和信用评级不完善 | 第40-41页 |
4.2.4 信贷管理流程不合理 | 第41页 |
4.2.5 信息披露不足 | 第41-42页 |
4.3 构建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42-59页 |
4.3.1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 | 第43-44页 |
4.3.2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风险控制体系框架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4.3.3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风险控制体系框架构建基础 | 第45-46页 |
4.3.4 陆金所网络信贷平台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46-59页 |
第五章 P2P网络信贷平台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59-66页 |
5.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59-62页 |
5.1.1 制定平台入市和退市制度 | 第59页 |
5.1.2 出台条例保护用户权益 | 第59-60页 |
5.1.3 修订《贷款通则》 | 第60-62页 |
5.2 健全P2P网络信贷行业监管机制 | 第62-64页 |
5.2.1 明确监管主体 | 第62-63页 |
5.2.2 制定分级监管制度 | 第63页 |
5.2.3 整合监管资源 | 第63-64页 |
5.2.4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 第64页 |
5.3 构建P2P网络信贷征信体系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