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CAM/Robot集成的加工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机器人加工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机器人加工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机器人加工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1.3.1 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1.3.2 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1.4 机器人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1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机器人加工装备研发与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机器人加工装备的总体方案 | 第27-28页 |
2.3 机器人本体的选型 | 第28-30页 |
2.4 机械模块的设计 | 第30-35页 |
2.4.1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设计 | 第30-32页 |
2.4.2 工作台的设计 | 第32-33页 |
2.4.3 刀具的选型及安装 | 第33-35页 |
2.5 电气模块的设计 | 第35-38页 |
2.5.1 电控柜的设计 | 第35-37页 |
2.5.2 气动回路的设计 | 第37页 |
2.5.3 机器人I/O分配 | 第37-38页 |
2.6 仿真系统的建立与机器人加工装备集成 | 第38-43页 |
2.6.1 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38-43页 |
2.6.2 机器人加工装备的集成 | 第43页 |
2.7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映射一致性建立及加工轨迹生成 | 第45-67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映射一致性建立原理 | 第45-50页 |
3.2.1 各坐标系简介 | 第45-46页 |
3.2.2 映射一致性建模数学基础 | 第46-49页 |
3.2.3 映射一致性建模概念 | 第49-50页 |
3.3 仿真空间与作业空间映射一致性的建立 | 第50-55页 |
3.4 基于CAD/CAM的数控加工轨迹生成 | 第55-59页 |
3.4.1 CAM软件的简介 | 第55-56页 |
3.4.2 加工方式及参数选择 | 第56-57页 |
3.4.3 CAM加工刀轨迹的生成 | 第57-59页 |
3.5 基于映射一致性参数的刀轨迹后置处理 | 第59-65页 |
3.5.1 后置处理程序编写 | 第59-60页 |
3.5.2 CAM加工刀轨迹的转换 | 第60-63页 |
3.5.3 多侧加工坐标系配准 | 第63-65页 |
3.6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基于最大轮廓法的轨迹优化 | 第67-79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最大轮廓加工方法介绍 | 第67-68页 |
4.3 基于最大轮廓法的粗加工轨迹优化 | 第68-74页 |
4.3.1 粗加工轨迹优化方法 | 第68-71页 |
4.3.2 粗加工轨迹优化算法实现 | 第71-74页 |
4.4 基于最大轮廓法的精加工轨迹优化 | 第74-75页 |
4.4.1 精加工轨迹优化方法 | 第74页 |
4.4.2 精加工轨迹优化算法实现 | 第74-75页 |
4.5 基于仿真空间的优化轨迹仿真分析 | 第75-77页 |
4.6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机器人加工实验 | 第79-93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实验流程 | 第79-80页 |
5.3 基于Vericut软件的机器人加工仿真 | 第80-86页 |
5.3.1 Vericut软件简介 | 第80页 |
5.3.2 机器人加工轨迹的仿真与验证 | 第80-86页 |
5.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86-92页 |
5.5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总结 | 第93页 |
6.2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