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新型职称体系利弊分析及改进建议--以昆山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目的 | 第12-13页 | 
|         (二)意义 | 第13页 |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         (一)文献法 | 第13页 | 
|         (二)调查法 | 第13页 |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         (一)中小学教师新型职称体系 | 第14页 | 
|         (二)教师岗位 | 第14页 | 
|         (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14-15页 | 
|     五、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一)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制度本身的研究 | 第15-21页 | 
|         (二)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实践的研究 | 第21-22页 | 
|         (三)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昆山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23-35页 | 
|     一、昆山市中小学教育规模现状及教师情况简介 | 第23页 | 
|     二、昆山市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及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     三、昆山市中小学教师新型职称体系实施情况调查 | 第24-31页 | 
|         (一)访谈的问题 | 第24-25页 | 
|         (二)访谈结果的归纳总结 | 第25-30页 | 
|         (三)典型案例研究 | 第30-31页 |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一)职称制度的作用 | 第31-32页 | 
|         (二)教师的岗位管理 | 第32页 | 
|         (三)教师的评价 | 第32-34页 | 
|     五、调查结果分析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新型职称体系的利弊 | 第35-42页 | 
|     一、有利的方面 | 第35页 | 
|     二、弊端 | 第35-36页 | 
|     三、新型职称体系利弊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2页 | 
|         (一)客观因素 | 第36-40页 | 
|         (二)主观因素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2-46页 | 
|     一、有效发挥职称制度的作用 | 第42-44页 | 
|         (一)对学校的建议 | 第42页 | 
|         (二)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 | 第42-44页 | 
|     二、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后续管理 | 第44页 | 
|     三、优化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