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FD理论的BE研究所研发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2.1 质量功能展开 | 第14-24页 |
2.1.1 QFD理论起源 | 第14-15页 |
2.1.2 QFD概念 | 第15页 |
2.1.3 QFD模式 | 第15-17页 |
2.1.4 QFD特点 | 第17-18页 |
2.1.5 QFD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1.6 质量屋简介 | 第20-24页 |
2.2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第24-27页 |
2.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24页 |
2.2.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第24-27页 |
2.3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 | 第27-28页 |
2.3.1 FMECA方法概述 | 第27页 |
2.3.2 FMECA的实施过程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建立研究所研发质量管理模式 | 第30-52页 |
3.1 管理模式研究背景 | 第30-33页 |
3.1.1 研究所简介 | 第30页 |
3.1.2 所内管理现状 | 第30-32页 |
3.1.3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2-33页 |
3.2 管理模式总体架构 | 第33-37页 |
3.2.1 组织架构及工作流程优化 | 第33-36页 |
3.2.2 管理模式架构 | 第36-37页 |
3.3 需求分析 | 第37-41页 |
3.3.1 需求获取 | 第38页 |
3.3.2 信息层次化 | 第38-40页 |
3.3.3 重要度分析 | 第40-41页 |
3.4 技术要点构建 | 第41-45页 |
3.4.1 技术特性获取 | 第41-42页 |
3.4.2 “需求-技术”展开 | 第42-44页 |
3.4.3 关键技术确定 | 第44-45页 |
3.5 失效模式及危害性分析 | 第45-51页 |
3.5.1 失效模式分析 | 第47页 |
3.5.2 危害性分析 | 第47-50页 |
3.5.3 持续改进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研发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 第52-82页 |
4.1 应用背景 | 第52-53页 |
4.2 需求分析阶段 | 第53-58页 |
4.2.1 需求获取 | 第53页 |
4.2.2 信息层次化 | 第53-55页 |
4.2.3 重要度分析 | 第55-58页 |
4.3 技术要点构建阶段 | 第58-69页 |
4.3.1 技术特性获取 | 第58-59页 |
4.3.2 “需求-技术”展开 | 第59-65页 |
4.3.3 关键技术确定 | 第65-69页 |
4.4 失效模式及危害性分析阶段 | 第69-79页 |
4.4.1 失效模式、原因及后果分析 | 第70-72页 |
4.4.2 危害性分析 | 第72-77页 |
4.4.3 持续改进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