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乡土文化景观玛尼石堆形态研究--以藏东地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藏东地区玛尼石堆文化景观概况 | 第15-23页 |
2.1 藏东地区自然环境 | 第15-17页 |
2.1.1 地理环境 | 第16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2.1.3 资源条件 | 第16-17页 |
2.2 历史人文环境 | 第17-23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2.2.2 原始崇拜 | 第19-20页 |
2.2.3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 | 第20-21页 |
2.2.4 民族习俗 | 第21-23页 |
第3章 藏东地区玛尼石堆空间分布总体特点 | 第23-47页 |
3.1 在大空间中的分布特点 | 第23-25页 |
3.1.1 在自然环境空间中 | 第23页 |
3.1.2 在村落区域空间中 | 第23-25页 |
3.2 玛尼石堆文化景观构成特点 | 第25-39页 |
3.2.1 景观构成元素介绍 | 第25-35页 |
3.2.2 玛尼堆景观构成特点 | 第35-39页 |
3.3 玛尼石堆的功能性 | 第39-43页 |
3.3.1 用于祭祀祝祷 | 第39页 |
3.3.2 用于祭奠亡灵 | 第39-40页 |
3.3.3 用于抵御山洪及风水镇煞 | 第40-41页 |
3.3.4 用于神山圣湖 | 第41-42页 |
3.3.5 作为路标 | 第42-43页 |
3.3.6 作为标识 | 第43页 |
3.4 人与景观的互动特点 | 第43-45页 |
3.5 景观心理导向 | 第45-47页 |
第4章 藏东地区玛尼石堆形态分类 | 第47-79页 |
4.1 田野考察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4.2 石经墙 | 第49-54页 |
4.2.1 总体形态特点 | 第49-51页 |
4.2.2 石渠县某石经墙 | 第51-52页 |
4.2.3 色达县某石经墙 | 第52-54页 |
4.3 石经城 | 第54-61页 |
4.3.1 总体形态特点 | 第54页 |
4.3.2 新寨玛尼石经城 | 第54-57页 |
4.3.3 松格玛尼石经城 | 第57-61页 |
4.4 自然式石堆 | 第61-69页 |
4.4.1 总体形态特点 | 第61-64页 |
4.4.2 香达镇玛尼石堆 | 第64-66页 |
4.4.3 前麦村玛尼石堆 | 第66-69页 |
4.5 塔式石堆 | 第69-71页 |
4.5.1 总体形态特点 | 第69-70页 |
4.5.2 德格县某塔式石堆 | 第70-71页 |
4.6 地毯式石堆 | 第71-74页 |
4.6.1 总体形态特点 | 第71-72页 |
4.6.2 巴格村玛尼石堆 | 第72-74页 |
4.7 塔林石堆 | 第74-79页 |
4.7.1 总体形态特点 | 第74-76页 |
4.7.2 恩达村塔林 | 第76-79页 |
第5章 玛尼石堆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方式探索 | 第79-97页 |
5.1 藏区乡土景观玛尼堆的价值 | 第79-86页 |
5.1.1 文化生态价值 | 第79页 |
5.1.2 历史人文价值 | 第79-80页 |
5.1.3 技术价值 | 第80-81页 |
5.1.4 艺术价值 | 第81-86页 |
5.2 面临的问题 | 第86-92页 |
5.2.1 社会环境的变迁 | 第86-90页 |
5.2.2 人为与自然灾害 | 第90-91页 |
5.2.3 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 第91-92页 |
5.3 保护的原则与方式 | 第92-97页 |
5.3.1 保护原则 | 第92-93页 |
5.3.2 保护方式 | 第93-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一:第一次考察路线及成果 | 第103-107页 |
附录二:第二次考察路线及成果 | 第107-111页 |
附录三:采访实录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