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综述 | 第8-18页 |
1.1 植物维管系统及其调控机制 | 第8-11页 |
1.1.1 植物维管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第8页 |
1.1.2 决定维管系统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8-10页 |
1.1.3 分子信号在维管细胞间的传递 | 第10-11页 |
1.2 CLE多肽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CLE多肽的结构及其修饰 | 第11-12页 |
1.2.2 CLE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 第12-13页 |
1.3 TDIF-TDR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机制 | 第13-16页 |
1.3.1 TDIF多肽及其受体TDR/PXY概述 | 第13-14页 |
1.3.2 WOX4/WOX14 对原形成层细胞分裂的调控 | 第14页 |
1.3.3 GSK3对木质部细胞分化的调控 | 第14-15页 |
1.3.4 TDIF信号对维管分生组织活性的调控 | 第15页 |
1.3.5 TDIF和其它激素信号途径在维管系统发育中的互作 | 第15-16页 |
1.3.6 TDIF信号对其它发育过程的调控 | 第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PtTDIFs在拟南芥维管系统发育中的功能验证 | 第18-4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2.1.2 拟南芥培养条件 | 第18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2.2.1 杨树类TDIF多肽的体外添加 | 第19-20页 |
2.2.2 拟南芥形态学观察 | 第20页 |
2.2.3 植物组织学切片 | 第20-21页 |
2.2.4 实时定量分析 | 第21-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4页 |
2.3.1 实时定量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2.3.2 杨树类TDIF多肽对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 | 第25-29页 |
2.3.3 PtTDIFs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过量表达和定量分析 | 第29-30页 |
2.3.4 35S:PtTDIFs转基因拟南芥的形态特征 | 第30-32页 |
2.3.5 35S:PtTDIFs转基因拟南芥维管表型的鉴定 | 第32-38页 |
2.3.6 35S:PtTDIFs转基因拟南芥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38-44页 |
第3章 PtTDIFs在杨树中的表达分析及转基因构建 | 第44-62页 |
3.1 材料及试剂 | 第44-46页 |
3.1.1 材料 | 第44页 |
3.1.2 杨树培养条件 | 第44页 |
3.1.3 试剂与酶 | 第44页 |
3.1.4 仪器 | 第44页 |
3.1.5 培养基配方 | 第44-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2.1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3.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9页 |
3.2.3 杨树转化及转基因筛选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3.3.1 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3.3.2 转基因杨树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54页 |
3.3.3 农杆菌介导的INRA7171-B4 杨树转化系统的优化 | 第54-58页 |
3.3.4 35S:PtTDIFs转基因杨树的分子鉴定 | 第58-60页 |
3.3.5 35S:PtTDIFs转基因杨树的表型分析 | 第60-62页 |
第4章 全文结论、讨论及展望 | 第62-66页 |
4.1 结论 | 第62-63页 |
4.2 讨论 | 第63-64页 |
4.3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