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逆转录转座子简介 | 第9-13页 |
1.1.1 DNA转座子 | 第9页 |
1.1.2 逆转录转座子 | 第9-13页 |
1.2 逆转录转座子对人类的影响 | 第13-16页 |
1.2.1 逆转录转座子对基因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 SVA与人类疾病 | 第14-15页 |
1.2.3 逆转录转座子的宿主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APOBEC蛋白简介 | 第16-23页 |
1.3.1 APOBEC功能介绍 | 第17-19页 |
1.3.2 APOBEC结构特点 | 第19-2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5-41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5-29页 |
2.1.1 菌株和细胞系 | 第25页 |
2.1.2 质粒构建 | 第25-26页 |
2.1.3 引物的合成及测序 | 第26页 |
2.1.4 相关试剂配方 | 第26-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41页 |
2.2.1 一般扩增PCR反应 | 第29页 |
2.2.2 定点突变PCR反应 | 第29-30页 |
2.2.3 快速琼脂糖凝胶DNA回收 | 第30页 |
2.2.4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0-31页 |
2.2.5 质粒提取(以无内毒素小提试剂盒为例) | 第31页 |
2.2.6 细胞培养及传代 | 第31-32页 |
2.2.7 细胞冻存及复苏 | 第32页 |
2.2.8 贴壁细胞转染 | 第32-33页 |
2.2.9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3-34页 |
2.2.10 Trizol法提取RNA(以12 孔板为例) | 第34-35页 |
2.2.11 反转录 | 第35-36页 |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6-37页 |
2.2.13 逆转录转座子活性实验 | 第37-38页 |
2.2.14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实验 | 第38页 |
2.2.15 免疫荧光 | 第38-39页 |
2.2.16 统计学分析 | 第39-41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57页 |
3.1 APOBEC3H抑制SVA逆转座活性 | 第41-42页 |
3.2 APOBEC3H_HapⅡ截短体、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对SVA的调控作用 | 第42-48页 |
3.2.1 APOBEC3H_HapⅡ胞嘧啶脱氨酶结构域和RNA-binding结构域对SVA逆转座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2 不同A3H_HapⅡ截短体对APOBCE3H_HapⅡ抑制SVA逆转座能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3 锌指结构对APOBEC3H蛋白抑制SVA逆转座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4 A3H_HapⅡ其他位点对SVA逆转座能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APOBEC3H_HapⅡ结合SVA RNA | 第48-50页 |
3.4 APOBEC3H_HapⅡ促进应激颗粒形成 | 第50-52页 |
3.5 MG132对APOBEC3H不稳定亚型抑制SVA逆转座活性的调节作用 | 第52-55页 |
3.6 讨论 | 第55-57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