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5页 |
1.1 化学基因组学概述 | 第13-16页 |
1.2 酿酒酵母的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基于酿酒酵母的化学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及应用 | 第18-21页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 研究路线和方法 | 第22-25页 |
第2章 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活性化合物与新靶点发现 | 第25-68页 |
2.1 前言 | 第25-28页 |
2.1.1 酿酒酵母基因缺失突变菌株构建原理 | 第25-26页 |
2.1.2 化合物与酵母基因相互作用研究原理 | 第26-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32页 |
2.2.1 酵母菌株 | 第28-29页 |
2.2.2 高通量筛选化合物 | 第29页 |
2.2.3 抗体与试剂 | 第29-31页 |
2.2.4 细胞与质粒 | 第31页 |
2.2.5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41页 |
2.3.1 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32-33页 |
2.3.2 基于酵母生长活性的初筛 | 第33-34页 |
2.3.3 对活性化合物进行化学基因组学研究的复筛 | 第34-37页 |
2.3.4 数据处理和靶点预测 | 第37-38页 |
2.3.5 化学基因组图谱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2.3.6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 | 第39页 |
2.3.7 共聚焦荧光成像 | 第39-40页 |
2.3.8 免疫印迹 | 第40-41页 |
2.3.9 透射电镜 | 第41页 |
2.3.10 统计学分析 | 第4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1-63页 |
2.4.1 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41-43页 |
2.4.2 高通量活性化合物筛选 | 第43-44页 |
2.4.3 活性化合物功能预测 | 第44-47页 |
2.4.4 高可信预测化合物功能分布 | 第47-48页 |
2.4.5 化学基因组图谱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2.4.6 生物学功能验证 | 第49-59页 |
2.4.7 5种重新设计新菌株库的化学基因组筛选 | 第59-61页 |
2.4.8 针对HET菌株的化学基因组筛选 | 第61-63页 |
2.5 总结与讨论 | 第63-68页 |
第3章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与G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68-104页 |
3.1 前言 | 第68-73页 |
3.1.1 G蛋白偶联受体 | 第68-69页 |
3.1.2 B1类分泌素受体 | 第69-71页 |
3.1.3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 第71-72页 |
3.1.4 研究路线和主要方法 | 第72-7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73-77页 |
3.2.1 细胞和质粒 | 第73页 |
3.2.2 引物序列 | 第73-74页 |
3.2.3 试剂与耗材 | 第74-77页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7-90页 |
3.3.1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77页 |
3.3.2 大肠杆菌培养 | 第77-78页 |
3.3.3 质粒构建 | 第78-83页 |
3.3.4 蓝白斑筛选 | 第83页 |
3.3.5 杆粒提取与鉴定 | 第83-84页 |
3.3.6 昆虫细胞培养与转染 | 第84-85页 |
3.3.7 P0代病毒收集扩增以及滴度检测 | 第85页 |
3.3.8 Nb35的表达纯化 | 第85-87页 |
3.3.9 复合物蛋白表达和纯化 | 第87-89页 |
3.3.10 负染 | 第89-9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90-102页 |
3.4.1 表达载体的筛选 | 第90-92页 |
3.4.2 受体C端截短优化 | 第92-93页 |
3.4.3 MOI优化 | 第93-95页 |
3.4.4 复合物二次纯化 | 第95-97页 |
3.4.5 稳定性突变筛选 | 第97-98页 |
3.4.6 激动剂配体的筛选 | 第98-100页 |
3.4.7 MBP亲和标签的优化 | 第100-102页 |
3.5 总结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