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旋转类动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7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7页 |
1.2.2 实用价值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二章 汉语旋转类动词的界定及分类 | 第10-14页 |
2.1 汉语旋转类动词的定义 | 第10页 |
2.2 汉语旋转类动词的语义图式要素 | 第10-12页 |
2.2.1 旋转介质 | 第10-11页 |
2.2.2 旋转轴心 | 第11页 |
2.2.3 旋转角度 | 第11页 |
2.2.4 旋转位移 | 第11-12页 |
2.3 汉语旋转类动词的语义分类 | 第12-13页 |
2.3.1 路径类旋转动词 | 第12页 |
2.3.2 非路径类旋转动词 | 第12-13页 |
2.4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第三章 路径类旋转动词语义图式 | 第14-22页 |
3.1“转”类旋转动词 | 第14-17页 |
3.1.1 旋绕类旋转动词 | 第14-15页 |
3.1.2 摇摆类旋转动词 | 第15-17页 |
3.2“滚”类旋转动词 | 第17-18页 |
3.2.1 滚动类旋转动词 | 第17页 |
3.2.2 翻滚类旋转动词 | 第17页 |
3.2.3“滚动类”与“翻滚类”语义图式分析 | 第17-18页 |
3.3“卷”类旋转动词 | 第18-22页 |
3.3.1 卷曲类旋转动词 | 第18-19页 |
3.3.2 缠绕类旋转动词 | 第19页 |
3.3.3“卷曲类”与“缠绕类”语义图式对比分析 | 第19-22页 |
第四章 非路径类旋转动词 | 第22-26页 |
4.1 动作类旋转动词 | 第22-24页 |
4.1.1 动作类旋转动词语义图式 | 第22页 |
4.1.2 动作类旋转动词分类 | 第22-24页 |
4.2 抽象类旋转动词 | 第24-26页 |
第五章 抽象类旋转动词的隐喻化分析 | 第26-31页 |
5.1 隐喻认知机理 | 第26页 |
5.2 隐喻映射的目标域分析 | 第26-29页 |
5.2.1 言语域 | 第27页 |
5.2.2 社会域 | 第27-28页 |
5.2.3 状态域 | 第28页 |
5.2.4 情感域 | 第28-29页 |
5.2.5 特征域 | 第29页 |
5.3 隐喻取向的分析 | 第29-31页 |
5.3.1 认知体验 | 第29-30页 |
5.3.2 社会文化 | 第30页 |
5.3.3 民族心理 | 第30-31页 |
第六章 旋转动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1-36页 |
6.1 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6.2 教学原则 | 第32-33页 |
6.3 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6.4 小结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