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验加载方式对V型机体疲劳失效模式影响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9页 |
1 绪论 | 第19-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1 发动机机体疲劳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2 发动机机体疲劳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V型柴油机曲轴轴系动力学计算 | 第27-39页 |
2.1 研究对象概述 | 第27-28页 |
2.2 V型机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及受力分析 | 第28-31页 |
2.3 曲轴轴系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31-35页 |
2.3.1 全局参数定义 | 第31-32页 |
2.3.2 体单元的建立 | 第32-33页 |
2.3.3 连接单元的建立 | 第33-34页 |
2.3.4 载荷及工况设置 | 第34-35页 |
2.4 动力学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5-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对缸加载方式机体有限元分析 | 第39-55页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3.1.1 几何处理及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1.2 材料物性参数 | 第40-41页 |
3.2 载荷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41-44页 |
3.2.1 接触对设置 | 第41页 |
3.2.2 分析步设置 | 第41-42页 |
3.2.3 螺栓预紧及轴瓦装配载荷 | 第42-43页 |
3.2.4 边界条件及液压载荷 | 第43-44页 |
3.3 主轴承孔镗孔工艺模拟 | 第44-46页 |
3.3.1 机体主轴承孔变形修正 | 第44-45页 |
3.3.2 修正与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6-49页 |
3.4.1 主轴承座部位应力分析 | 第46-47页 |
3.4.2 油道及主轴承螺栓孔部位应力分析 | 第47-48页 |
3.4.3 横隔板部位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3.5 疲劳分析 | 第49-54页 |
3.5.1 主轴承座部位疲劳分析 | 第51-52页 |
3.5.2 油道及主轴承螺栓孔部位疲劳分析 | 第52-53页 |
3.5.3 横隔板部位疲劳分析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对缸加载方式机体疲劳模拟试验及验证 | 第55-69页 |
4.1 机体疲劳模拟试验系统 | 第55-56页 |
4.1.1 试验原理 | 第55页 |
4.1.2 系统组成 | 第55-56页 |
4.2 试验方法及过程 | 第56-61页 |
4.2.1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2 液压放大器及加载工装设计 | 第57-58页 |
4.2.3 压力变送器选型 | 第58-59页 |
4.2.4 应变片选型及粘贴 | 第59-60页 |
4.2.5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系统建立 | 第60-61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61-68页 |
4.3.1 应变测试结果及验证 | 第61-64页 |
4.3.2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其他加载方式仿真分析及对比 | 第69-95页 |
5.1 斜对缸加载方式Ⅰ | 第69-73页 |
5.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9页 |
5.1.2 仿真计算及结果 | 第69-71页 |
5.1.3 关键部位疲劳分析 | 第71-73页 |
5.2 斜对缸加载方式Ⅱ | 第73-78页 |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3-74页 |
5.2.2 仿真计算及结果 | 第74-76页 |
5.2.3 关键部位疲劳分析 | 第76-78页 |
5.3 四缸加载方式 | 第78-83页 |
5.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8页 |
5.3.2 仿真计算及结果 | 第78-80页 |
5.3.3 关键部位疲劳分析 | 第80-83页 |
5.4 机体疲劳模拟试验加载方式影响结果分析 | 第83-94页 |
5.4.1 加载方式对机体局部载荷的影响 | 第83-90页 |
5.4.2 加载方式对机体失效模式的影响 | 第90-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