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论文--中国武术论文

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导论第11-27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7页
        (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之需第12页
        (二)新时期国民性塑造之思第12-13页
        (三)武术教育价值平衡之求第13-15页
        (四)研究者的教育责任之期第15-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8页
        (一)理论意义第17页
        (二)实践价值第17-18页
    三、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第18-21页
        (一)研究主题第18页
        (二)研究思路第18-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21页
    四、研究现状第21-27页
        (一)基于武术史学视角对武术发展轨迹的研究第21-22页
        (二)基于武德及武术教育视角对学校武术与教育关系的讨论第22-23页
        (三) 基于文化学视野对武术的文化学阐释第23-24页
        (四)基于国家推动层面对当今武术教育必要性的阐释第24-25页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第25-27页
第一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论诠释第27-69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与内涵第27-42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界定第27-31页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第31-35页
        (三)武术文化的多元特征及层次结构第35-42页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主要表征第42-54页
        (一)礼仪——武术教育文化之表第42-45页
        (二)武德——武术教育文化之魂第45-49页
        (三)侠义——武术教育文化之气第49-54页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想根基第54-69页
        (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第54-62页
        (二)“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第62-67页
        (三)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第67-69页
第二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价值意蕴第69-91页
    一、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理论研究的时代回应第69-75页
        (一)人的社会属性发展需要的现实性第69-70页
        (二)当代武术教育属性满足的可能性第70-71页
        (三)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第71-75页
    二、以“武”育“人”: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第75-78页
        (一)武术育“人”的功能第75-78页
        (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第78页
    三、至“武”即“文”:武术教育的发展价值第78-82页
        (一)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第78-80页
        (二)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第80-81页
        (三)拓展道德教育的理路第81-82页
    四、借“武”塑“魂”:武术教育的文化担当第82-91页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82-83页
        (二)承继与创新传统文化第83-88页
        (三)保护武术文化的生态第88-91页
第三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历史溯源第91-108页
    一、“术”与“道”:武术教育文化的萌发第91-92页
        (一)“术”与生产劳动的统整第91-92页
        (二)“道”与精神生活的并包第92页
    二、发展与异化:武术教育文化的历时考察第92-100页
        (一)古代:从“和谐共生”到“重术轻道”第92-97页
        (二)近代:工具性的彰显与文化性的内隐第97-98页
        (三)当代:政治权力支配与西方文化入侵第98-100页
    三、武术教育文化要素的流变:横向的剖析第100-104页
        (一)武术名称的流变第100-101页
        (二)武术教育内容的流变第101-102页
        (三)武术器械的流变第102-103页
        (四)武德表现形式的流变第103-104页
    四、小结:武术教育文化性发展的历史启示第104-108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制约第104页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功能第104-106页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育人实效第106-108页
第四章 文化性缺失:武术教育异化的表征与原因第108-126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表现第108-112页
        (一)重“武”轻“礼”第108-109页
        (二)重“技”轻“德”第109页
        (三)重“利”轻“义”第109-110页
        (四)重“物”轻“人”第110页
        (五)重“他者”轻“本土”第110-111页
        (六)重“技艺”轻“内涵”第111页
        (七)重“现代”轻“传统”第111-112页
        (八)重视“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第112页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归因第112-126页
        (一)社会维度的原因第112-117页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第117-121页
        (三)武术自身的原因第121-126页
第五章 本土之承与他山之石: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性建构第126-154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核心原则第126-130页
        (一)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第126-127页
        (二)坚持“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第127-128页
        (三)坚持內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第128-130页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本土之承第130-133页
        (一)本土信念:弘扬武术文化性的精神追求第130-131页
        (二)本土文化: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价值理性第131-132页
        (三)本土学者: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主体承担第132-133页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他者之鉴——基于仪礼的视角第133-138页
        (一)柔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第133-134页
        (二)空手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第134-135页
        (三)跆拳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第135页
        (四)日韩剑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第135-136页
        (五)泰拳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第136-137页
        (六)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启示第137-138页
    四、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具体理路第138-154页
        (一)彰显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内涵第138-140页
        (二)突出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第140-145页
        (三)发展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第145-149页
        (四)注重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第149-152页
        (五)提升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第152-154页
结语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9页
附录第169-170页
后记第170-172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扶贫领域腐败治理研究
下一篇:抛物型方程的并行有限差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