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水汽时空分布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 GNSS系统探测水汽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9-27页 |
1.3.1 地基GNSS气象学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2 空基GNSS气象学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2章 GNSS技术探测大气水汽的基本原理 | 第30-45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地基GNSS遥感大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31-41页 |
2.2.1 对流层延迟的模型化 | 第31-32页 |
2.2.2 映射函数模型 | 第32-34页 |
2.2.3 天顶干项延迟模型 | 第34-35页 |
2.2.4 湿度转换因子及大气加权平均温度 | 第35-37页 |
2.2.5 斜路径水汽含量 | 第37页 |
2.2.6 GNSS层析水汽的基本原理 | 第37-41页 |
2.3 GNSS无线掩星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2.3.1 GNSS无线掩星的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2.3.2 GNSS无线掩星误差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2.4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第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利用“非差法”提取GNSS无线掩星的附加相位延迟 | 第45-64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非差法”估算附加相位延迟 | 第46-47页 |
3.3 ROPP软件简介 | 第47-48页 |
3.4 PANDA软件处理LEO轨道精度 | 第48-50页 |
3.5 “非差法”处理结果及验证 | 第50-58页 |
3.5.1 典型掩星事件验证结果 | 第51-53页 |
3.5.2 “非差法”统计验证 | 第53-55页 |
3.5.3 与ECMWF产品比较 | 第55-58页 |
3.6 中性大气参数垂直分布廓线 | 第58-62页 |
3.6.1 直接法 | 第59-60页 |
3.6.2 变分法 | 第60-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联合探空及COSMIC掩星产品标定天顶对流层干延迟模型 | 第64-81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积分法估算天顶对流层延迟 | 第65-71页 |
4.2.1 评估传统积分模型获得ZHD和ZWD的精度 | 第67-69页 |
4.2.2 评估新积分模型获得ZHD和ZWD的精度 | 第69-71页 |
4.3 评估经验对流层干延迟模型 | 第71-77页 |
4.3.1 利用探空产品评估经典干延迟模型的精度 | 第71-74页 |
4.3.2 利用无线掩星产品评估经典干延迟模型的精度 | 第74-77页 |
4.4 区域性对流层干延迟模型标定 | 第77-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联合探空及COSMIC掩星产品建立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 第81-100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 | 第82-91页 |
5.2.1 评估利用探空和掩星产品获得T_m的精度 | 第83-86页 |
5.2.2 利用探空和掩星数据检验新积分模型的实用性 | 第86-88页 |
5.2.3 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来检验新的积分模型 | 第88-91页 |
5.3 区域性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建模 | 第91-96页 |
5.3.1 T_m和E与温度、时间和高程之间的建模 | 第92-94页 |
5.3.2 T_m和E与两种变化因子之间的建模 | 第94-96页 |
5.4 评估新模型的精度 | 第96-99页 |
5.4.1 无线探空数据检验新的T_m模型 | 第96-97页 |
5.4.2 利用掩星产品验证新的T_m模型 | 第97-99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99-100页 |
第6章 优化地基GNSS网探测水汽空间分布技术研究 | 第100-115页 |
6.1 引言 | 第100-101页 |
6.2 水汽层析观测方程 | 第101-105页 |
6.2.1 水平约束条件 | 第101-103页 |
6.2.2 垂直约束条件 | 第103-104页 |
6.2.3 先验信息值约束 | 第104-105页 |
6.3 水汽层层顶 | 第105-108页 |
6.4 层析网格划分 | 第108页 |
6.5 验证优化层析技术后的结果 | 第108-113页 |
6.5.1 利用探空资料检验GNSS层析结果 | 第110-112页 |
6.5.2 利用COSMIC掩星资料检验GNSS层析结果 | 第112-113页 |
6.6 本章小节 | 第113-11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15-116页 |
7.2 进一步研究计划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