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定位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定位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6页 |
1.2.1 从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出发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从语言学理论视角出发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从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教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现状反思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设计研究的启示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应用价值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9-29页 |
2.1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第19-22页 |
2.1.1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1.2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启示 | 第21-22页 |
2.2 信息加工教学设计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概述 | 第22-24页 |
2.2.2 加涅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意义及评价 | 第24-25页 |
2.3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 | 第25-29页 |
2.3.1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概述 | 第25-27页 |
2.3.2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评价及其实践反思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词汇逃逸模型 | 第29-74页 |
3.1 引论 | 第29-43页 |
3.1.1 模型的提出 | 第29-30页 |
3.1.2 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启示 | 第30-43页 |
3.1.2.1 数据收集 | 第30页 |
3.1.2.2 样本描述 | 第30-33页 |
3.1.2.3 问卷数据描述 | 第33-36页 |
3.1.2.4 调查及访谈结论 | 第36-43页 |
3.2 模型的定义 | 第43-68页 |
3.2.1 模型的目标观 | 第43-57页 |
3.2.1.1 词汇维度的界定 | 第44-46页 |
3.2.1.2 维度丢失与维度扭曲 | 第46-50页 |
3.2.1.3 词汇习得与掌握的区别 | 第50-51页 |
3.2.1.4 词汇掌握水平理论 | 第51-57页 |
3.2.2 模型的知识观 | 第57-65页 |
3.2.2.1 内核词汇 | 第58-60页 |
3.2.2.2 中央词汇 | 第60-62页 |
3.2.2.3 外层词汇 | 第62-64页 |
3.2.2.4 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3.2.3 模型的管理观 | 第65-68页 |
3.3 逃逸与转化特征 | 第68-73页 |
3.3.1 词汇逃逸特征 | 第68-70页 |
3.3.2 词汇转化特征 | 第70-73页 |
3.4 模型的意义与价值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双重视角下的词汇教学系统设计 | 第74-92页 |
4.1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路线 | 第74-78页 |
4.1.1 混合式教学设计总览 | 第74-76页 |
4.1.2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经典模式 | 第76-77页 |
4.1.3 对经典模式的认识与评价 | 第77-78页 |
4.2 教学系统设计的整合模式 | 第78-88页 |
4.2.1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部分 | 第79-83页 |
4.2.1.1 信息加工循环C1 | 第80-81页 |
4.2.1.2 信息加工循环C2 | 第81-82页 |
4.2.1.3 信息加工循环C3 | 第82-83页 |
4.2.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部分 | 第83-86页 |
4.2.3 词汇逃逸模型的嵌入与融合 | 第86-88页 |
4.3 整合模式的系统观 | 第88-92页 |
第五章 整合模式的应用探索 | 第92-109页 |
5.1 整合模式与微课程资源开发的结合前景 | 第92-94页 |
5.2 整合模式与泛在词汇学习环境的构建展望 | 第94-97页 |
5.3 案例:一种基于Moodle平台及Excel工具的实现途径 | 第97-109页 |
5.3.1 案例研究基本情况介绍 | 第97-99页 |
5.3.2 基于Moodle平台与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 | 第99-103页 |
5.3.3 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5.3.3.1 学习者能力与态度调查 | 第103-105页 |
5.3.3.2 词汇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5.3.3.3 来自授课教师方面的反馈 | 第107-108页 |
5.3.4 案例应用总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附录一 | 第116-118页 |
附录二 | 第118-119页 |
附录三 | 第119-122页 |
附录四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