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缩略词表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5-49页 |
1 酮病的概述 | 第25-31页 |
1.1 临床表现 | 第25页 |
1.2 病因 | 第25-27页 |
1.2.1 营养因素 | 第25-26页 |
1.2.2 管理因素 | 第26-27页 |
1.2.3 其他因素 | 第27页 |
1.3 发病率 | 第27页 |
1.4 酮病的危害 | 第27-28页 |
1.4.1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1.4.2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28页 |
1.5 诊断 | 第28-29页 |
1.5.1 定性检测 | 第28页 |
1.5.2 定量检测 | 第28-29页 |
1.6 治疗与预防 | 第29-31页 |
1.6.1 加强干乳期饲养管理和完善管理规则 | 第29页 |
1.6.2 增进泌乳早期食欲 | 第29页 |
1.6.3 在饲料中增加生糖前体物 | 第29页 |
1.6.4 补充代谢调节剂 | 第29-30页 |
1.6.5 检测与监测的探索 | 第30-31页 |
2 酮病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 | 第31-34页 |
2.1 氧化与抗氧化概述 | 第31-33页 |
2.1.1 氧化应激 | 第31-32页 |
2.1.2 抗氧化能力 | 第32页 |
2.1.3 氧化与抗氧化的关系 | 第32-33页 |
2.2 酮病与氧化抗氧化的关系 | 第33-34页 |
3 酮病与产奶量的关系 | 第34-36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临床表现 | 第34-35页 |
3.3 改善措施 | 第35-36页 |
3.3.1 直接治疗 | 第35页 |
3.3.2 增加采食量 | 第35页 |
3.3.3 其他 | 第35-36页 |
4 酮病与乳品质的关系 | 第36-39页 |
4.1 乳品质概述 | 第36-37页 |
4.2 酮病的发生对乳品质各参数的影响 | 第37页 |
4.3 改善措施 | 第37-39页 |
4.3.1 增补饲料组分 | 第37-38页 |
4.3.2 添加物 | 第38页 |
4.3.3 其他 | 第38-39页 |
5 酮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 第39-44页 |
5.1 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 | 第39-42页 |
5.1.1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39-40页 |
5.1.2 肠道内微生物的分布 | 第40页 |
5.1.3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功能 | 第40-41页 |
5.1.4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疾病的关系 | 第41-42页 |
5.2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5.2.1 传统纯培养检测方法 | 第42页 |
5.2.2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5.3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奶牛酮病 | 第44页 |
6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 | 第44-47页 |
6.1 发现与分布 | 第44-45页 |
6.2 化学结构 | 第45页 |
6.3 吸收代谢 | 第45页 |
6.4 安全性 | 第45-46页 |
6.5 抗氧化性 | 第46-47页 |
6.6 其它生物活性与应用前景 | 第47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健康奶牛与酮病奶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性分析 | 第49-71页 |
0 前言 | 第4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6页 |
1.1 试验动物与样品准备 | 第50-52页 |
1.2 肠道微生物DNA的提取 | 第52页 |
1.3 肠道微生物DNA的PCR扩增 | 第52页 |
1.4 PCR产物的检测 | 第52-53页 |
1.5 PCR产物回收 | 第53-54页 |
1.6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第54页 |
1.7 操作分类单位序列分析和物种注释 | 第54-55页 |
1.8 样品复杂度分析(α多样性) | 第55页 |
1.9 多样品比较分析(β多样性) | 第55-56页 |
2 结果 | 第56-67页 |
2.1 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56页 |
2.2 操作分类单位(OTUs)分析与物种注释 | 第56-58页 |
2.2.1 测序注释结果统计 | 第56页 |
2.2.2 基于GraPhlAn图对分组样本注释结果的展示 | 第56-57页 |
2.2.3 基于分类树图对分组样品注释结果的展示 | 第57页 |
2.2.4 基于柱形累加图的对优势菌群分布情况的展示 | 第57-58页 |
2.3 奶牛肠道微生物组内复杂度分析 | 第58-62页 |
2.3.1 α多样性指数 | 第58-60页 |
2.3.2 奶牛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曲线 | 第60-61页 |
2.3.3 奶牛肠道微生物累积箱形图 | 第61页 |
2.3.4 OTUs分布的韦恩图 | 第61-62页 |
2.4 奶牛肠道微生物组间比较分析 | 第62-67页 |
2.4.1 主坐标分析(PCoA) | 第62页 |
2.4.2 主成分分析(PCA) | 第62-63页 |
2.4.3 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MDS) | 第63页 |
2.4.4 各组奶牛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63-65页 |
2.4.5 各组奶牛间肠道微生物物种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65-67页 |
3 讨论 | 第67-70页 |
3.1 健康奶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 | 第67-68页 |
3.2 亚临床酮病奶牛肠道微生物变化 | 第68-69页 |
3.3 临床酮病奶牛肠道微生物变化 | 第69-70页 |
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饲喂GSPE对奶牛血浆和乳汁酮病相关指标等的影响 | 第71-91页 |
0 前言 | 第71-72页 |
1 材料 | 第72-73页 |
1.1 GSPE | 第72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72页 |
1.3 试验仪器 | 第72-73页 |
2 方法 | 第73-78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73-74页 |
2.3 样品检测 | 第74-78页 |
2.3.1 酮体检测 | 第74-75页 |
2.3.2 血糖和肝功肾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 | 第75-76页 |
2.3.3 游离脂肪酸和氧化抗氧指标检测 | 第76页 |
2.3.4 产奶量的测定 | 第76页 |
2.3.5 乳品质指标和乳体细胞计数 | 第76页 |
2.3.6 饲料成分分析 | 第76-78页 |
3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4 结果 | 第78-88页 |
4.1 饲喂GSPE在不同剂量上对奶牛血和乳的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78-80页 |
4.2 饲喂GSPE在不同时间上对奶牛血和乳的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 饲喂GSPE在剂量和时间交互作用上对奶牛血和乳的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82-88页 |
4.3.1 对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2 对乳房健康和产奶性能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3 对肝肾功能和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85-88页 |
5 讨论 | 第88-90页 |
5.1 GSPE对奶牛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88页 |
5.2 GSPE对奶牛产奶性能方面的影响 | 第88-89页 |
5.3 GSPE对奶牛乳房健康方面的影响 | 第89页 |
5.4 GSPE对奶牛肝功能和肾功能方面的影响 | 第89页 |
5.5 GSPE对奶牛氧化抗氧化方面的影响 | 第89-90页 |
6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饲喂GSPE对奶牛肝肾功能等的影响研究 | 第91-103页 |
0 前言 | 第91-92页 |
1 材料 | 第92-93页 |
1.1 GSPE | 第92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92页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92-93页 |
2 方法 | 第93-94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93-94页 |
2.2 指标测定 | 第94页 |
3 统计分析 | 第94页 |
4 结果 | 第94-100页 |
4.1 短期饲喂GSPE在不同剂量上对奶牛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第94-95页 |
4.2 短期饲喂GSPE在不同时间上对奶牛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第95-97页 |
4.3 短期饲喂GSPE在剂量和时间交互作用上对奶牛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 讨论 | 第100-102页 |
5.1 短期饲喂GSPE对肝功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2 短期饲喂GSPE对肾功能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 小结 | 第102-103页 |
全文结论 | 第103-104页 |
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附录1 Alpha多样性指数 | 第119-120页 |
附录2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产品检测报告 | 第120-121页 |
附录3 第二章的试验研究结果彩图 | 第121-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本论文得到以下基金项目资助 | 第140-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