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糖料作物论文--甘蔗论文

间作绿豆绿肥压青还田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13-22页
    1.1 广西甘蔗生产现状第13-14页
    1.2 间套作在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14-16页
    1.3 甘蔗间套作第16-18页
    1.4 绿肥及其利用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第18-21页
    1.5 本研究的依据与意义第21-22页
2 不同供氮水平对甘蔗/绿豆绿肥间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吸收氮磷钾的影响第22-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2.1.1 试验地点及基础土壤性状第22页
        2.1.2 供试植物材料第22-23页
        2.1.3 试验设计第23页
        2.1.4 试验方法第23页
        2.1.5 样品采集方法第23页
        2.1.6 测量项目与方法第23-24页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2.2.1 不同氮水平和根处理对作物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第24-26页
        2.2.2 不同氮水平和根处理对甘蔗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第26-28页
        2.2.3 不同氮水平和根处理对绿豆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第28-30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30-32页
3 不同供磷水平对甘蔗/绿豆绿肥间作体系作物生长及根围土壤无机磷变化特征的影响第32-5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3.1.1 试验地点及基础土壤性状第33页
        3.1.2 供试植物材料第33页
        3.1.3 试验设计第33页
        3.1.4 试验方法第33页
        3.1.5 样品采集方法第33-34页
        3.1.6 测量项目与方法第34页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4-48页
        3.2.1 不同磷水平和根处理对作物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第34-36页
        3.2.2 不同磷水平和根处理对甘蔗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第36-38页
        3.2.3 不同磷水平和根处理对绿豆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第38-39页
        3.2.4 不同磷水平和根处理对作物根围和非根围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第39-41页
        3.2.5 不同磷水平和根处理对作物根围和非根围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41-43页
        3.2.6 不同磷水平和根处理对作物根围和非根围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第43-48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48-51页
        3.3.1 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第48页
        3.3.2 间作对作物根际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3.3.3 间作对作物根系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第49-50页
        3.3.4 磷素特性及根系分隔对土壤磷素利用的影响第50-51页
4 不同供钾水平对甘蔗/绿豆绿肥间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吸收氮磷钾的影响第51-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4.1.1 试验地点及基础土壤性状第51页
        4.1.2 供试植物材料第51页
        4.1.3 试验设计第51-52页
        4.1.4 试验方法第52页
        4.1.5 样品采集方法第52页
        4.1.6 测量项目与方法第52页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2-60页
        4.2.1 不同钾水平和根处理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第52-54页
        4.2.2 不同钾水平和根处理对甘蔗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第54-56页
        4.2.3 不同钾水平和根处理对绿豆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第56-58页
        4.2.4 不同处理对作物根围和非根围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第58-60页
    4.3 讨论与结论第60-61页
5 绿豆绿肥间作时期和还田时期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第61-7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5.1.1 试验材料第61页
        5.1.2 试验时间、地点第61-62页
        5.1.3 试验方案第62页
        5.1.4 种植及农事安排第62页
        5.1.5 调查记录及收获第62-63页
        5.1.6 检测方法第63-64页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4-68页
        5.2.1 绿豆不同播种期和压青还田期对绿豆干物质、养分累积的影响第64-65页
        5.2.2 绿豆不同播种期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第65-66页
        5.2.3 绿豆不同播种期和压青还田期对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第66-68页
    5.3 讨论与结论第68-69页
    5.4 小结第69-70页
6 施肥水平及间作绿豆绿肥压青还田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70-9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0-75页
        6.1.1 试验区土壤理化性状第70-71页
        6.1.2 试验材料第71页
        6.1.3 试验设计第71-72页
        6.1.4 栽培管理措施第72页
        6.1.5 绿豆还田方法第72页
        6.1.6 生育期绿豆植株取样方法第72页
        6.1.7 绿豆根部土壤取样方法第72页
        6.1.8 绿豆腐解试验方法第72页
        6.1.9 农事活动安排第72-73页
        6.1.10 调查指标及方法第73-74页
        6.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4-7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75-94页
        6.2.1 间作绿豆生育期植株养分变化第75-76页
        6.2.2 间作绿豆生育期根围土壤磷钾素变化规律第76-77页
        6.2.3 绿豆干物质及养分累积量第77-78页
        6.2.4 间作绿豆压青还田对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第78-81页
        6.2.5 间作绿豆压青还田对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81-91页
        6.2.6 绿豆茎秆在蔗地的腐解规律第91-94页
    6.3 讨论与结论第94-98页
        6.3.1 讨论第94-96页
        6.3.2 小结第96-98页
7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98-104页
    7.1 全文讨论第98-101页
        7.1.1 氮、磷、钾养分供应水平对绿豆/甘蔗间作优势的影响第98-99页
        7.1.2 绿豆/甘蔗间作时期第99-100页
        7.1.3 间作绿豆压青还田的效应第100-101页
    7.2 全文结论第101-103页
    7.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03页
    7.4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录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重孔隙土导热特性的宏细观研究
下一篇:基于肠道微生物测序和灌服原花青素对奶牛酮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