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气缸的缓冲方式 | 第12-16页 |
1.2.1 外置式缓冲 | 第12-13页 |
1.2.2 伺服控制缓冲系统 | 第13-14页 |
1.2.3 内置式缓冲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气缸缓冲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平台硬件的建立 | 第21-28页 |
2.2.1 实验平台三维效果图 | 第21-22页 |
2.2.2 实验平台系统回路原理图 | 第22页 |
2.2.3 实验平台实际效果图 | 第22-25页 |
2.2.4 实验平台关键设备和元件规格 | 第25-28页 |
2.3 实验控制和采集程序的建立 | 第28-31页 |
2.3.1 Lab Windows/CVI开发平台 | 第28-29页 |
2.3.2 控制和采集程序的编写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气缸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仿真 | 第32-49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气缸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3.2.1 气缸模型 | 第32-33页 |
3.2.2 热力学方程 | 第33-36页 |
3.2.3 流量方程 | 第36页 |
3.2.4 气缸活塞的运动方程 | 第36-37页 |
3.3 摩擦力经验公式中的系数确定 | 第37-40页 |
3.4 基于Simulink模块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3.5 实验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43-45页 |
3.6 速度和负载变化对气缸缓冲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45-48页 |
3.6.1 仿真中不同速度对气缸缓冲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2 仿真中不同负载对气缸缓冲的影响 | 第47-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实验速度和负载的变化对气缸缓冲特性的影响 | 第49-58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缓冲性能判断分析 | 第49-51页 |
4.2.1 最佳缓冲 | 第49-50页 |
4.2.2 过缓冲 | 第50-51页 |
4.2.3 欠缓冲 | 第51页 |
4.3 速度和负载对气缸缓冲特性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1 实验中不同速度对气缸缓冲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2 实验中不同负载对气缸缓冲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缓冲性能的能量分析 | 第54-57页 |
4.4.1 缓冲阶段各腔室的能量 | 第54-56页 |
4.4.2 不同速度对能量的影响 | 第56页 |
4.4.3 不同负载对能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气缸缓冲结构设计与验证 | 第58-7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缓冲结构的初步设计 | 第58-63页 |
5.2.1 压力感应结构 | 第58-60页 |
5.2.2 控制排气孔通断结构 | 第60页 |
5.2.3 新缓冲端盖结构 | 第60-63页 |
5.3 缓冲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5.4 新缓冲结构的实验效果 | 第65-68页 |
5.4.1 新缓冲结构实物 | 第65-66页 |
5.4.2 新缓冲结构中改变速度对气缸缓冲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3 新缓冲结构中改变负载对气缸缓冲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 新型缓冲结构的下一步工作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