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板论文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12-14页
    1.3 广义叠合板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第14-16页
        1.3.1 广义叠合板的基本概念第14页
        1.3.2 广义叠合板的分类第14-16页
    1.4 国内广义叠合楼盖的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动态第16-20页
        1.4.1 发展过程第16页
        1.4.2 最新研究动态第16-20页
    1.5 国外广义叠合楼盖的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动态第20-29页
        1.5.1 发展过程第20-21页
        1.5.2 最新研究动态第21-29页
    1.6 双向受力效应研究及其新型结构体系开发第29-33页
    1.7 本文主要工作第33-35页
第2章 新型叠合楼板的双向受力效应理论研究第35-42页
    2.1 概述第35页
    2.2 双向受力效应的提出第35-36页
    2.3 双向受力效应的有限元分析第36-41页
        2.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假定第36页
        2.3.2 有限元模型的确定及单元划分第36-38页
        2.3.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8-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新型叠合楼板的刚度正交构造异性特征研究第42-66页
    3.1 概述第42页
    3.2 新型叠合楼板在第一阶段荷载作用下的刚度研究第42-58页
        3.2.1 预制带肋薄板的刚度试验研究第43-45页
        3.2.2 预制带肋薄板的等效刚度理论推导第45-51页
        3.2.3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51-52页
        3.2.4 肋上开孔对预制带肋薄板施工阶段挠度计算方法的影响研究第52-58页
    3.3 新型叠合楼板在第二阶段荷载作用下的刚度研究第58-64页
        3.3.1 强方向的刚度研究第58-60页
        3.3.2 弱方向的刚度研究第60页
        3.3.3 强、弱方向的理论弹性刚度比取值探讨第60-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考虑正交构造异性特征影响的新型叠合楼板弹性计算方法第66-74页
    4.1 概述第66页
    4.2 双向叠合板基本微分方程主刚度的确定第66-67页
    4.3 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的求解第67-71页
    4.4 双向叠合板实用弹性计算方法第71页
    4.5 算例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考虑正交构造异性特征影响的新型叠合楼板塑性计算方法第74-101页
    5.1 概述第74-75页
    5.2 均布荷载作用下四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75-79页
        5.2.1 公式推导第75-77页
        5.2.2 塑性铰线位置的确定第77-79页
    5.3 均布荷载作用下四边简支双向叠合板第79-82页
    5.4 均布荷载作用下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2-84页
        5.4.1 情况一: 两短对边简支另两长对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2-83页
        5.4.2 情况二: 两长对边简支另两短对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3-84页
    5.5 均布荷载作用下一边简支另三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4-88页
        5.5.1 情况一: 一短边简支另三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4-86页
        5.5.2 情况二: 一长边简支三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6-88页
    5.6 均布荷载作用下一边固支另三边简支双向叠合板第88-92页
        5.6.1 情况一: 一短边简支另三边固支双向叠合板第88-90页
        5.6.2 情况二: 一长边固支另三边简支双向叠合板第90-92页
    5.7 均布荷载作用下两相邻边固支另两相邻边简支双向叠合板第92-95页
    5.8 双向叠合板单位宽度极限弯矩的简化计算公式第95-96页
    5.9 试验验证第96-100页
        5.9.1 四边简支试验第96-99页
        5.9.2 四边固支试验第99-100页
    5.10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弯曲疲劳性能试验第101-172页
    6.1 试验概况第101页
    6.2 试验目的及内容第101-102页
    6.3 板件设计与制作第102-109页
        6.3.1 板件设计第102-103页
        6.3.2 板件制作第103-109页
    6.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第109-113页
        6.4.1 试验装置第109-110页
        6.4.2 加载方案第110-112页
        6.4.3 测点布置第112-113页
    6.5 材料性能试验、几何参数测量及传感器标定第113-117页
        6.5.1 材料性能试验第113-115页
        6.5.2 几何参数测量第115-116页
        6.5.3 拉压传感器标定第116-117页
    6.6 板件试验研究及主要试验结果第117-170页
        6.6.1 板件静载试验研究及主要试验结果第117-130页
        6.6.2 矩形肋底板叠合板件疲劳试验研究及结果第130-148页
        6.6.3 T形肋底板叠合板件疲劳试验研究及结果第148-159页
        6.6.4 实心平板叠合板件DHB5-1疲劳试验研究及结果第159-164页
        6.6.5 现浇板件XJB1疲劳试验研究及结果第164-168页
        6.6.6 板件疲劳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168-170页
    6.7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第7章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弯曲疲劳验算第172-177页
    7.1 引言第172页
    7.2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正截面弯曲疲劳性能及基本假定第172-173页
    7.3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正截面弯曲疲劳验算第173-176页
    7.4 本章小结第176-177页
结论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91页
致谢第191-19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高阻尼混凝土暗支撑剪力墙抗震试验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