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AR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3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3-2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3-25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2.1 防灾避险绿地的发展史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2.2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辅助决策研究现状 | 第27页 |
1.2.3 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2.4 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31-33页 |
1.4 防灾避险型绿地研究概述 | 第33-38页 |
1.4.1 定义和分类现状 | 第33-35页 |
1.4.2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的相关概念 | 第35页 |
1.4.3 防灾避险型绿地的功能 | 第35-38页 |
第二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38-51页 |
2.1 概述 | 第38-39页 |
2.2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 第39-43页 |
2.2.1 封建社会灾害的特点 | 第39-40页 |
2.2.2 中国近现代灾害的时空分布 | 第40-42页 |
2.2.3 近五年灾害发生特点 | 第42-43页 |
2.3 中国绿地防灾思想的发展 | 第43-46页 |
2.3.1 中国防灾思想的起源—巫术天命思想时期 | 第43-44页 |
2.3.2 中国防灾思想的萌芽——消极救灾思想时期 | 第44页 |
2.3.3 中国防灾思想的生长初级防灾思想时期 | 第44页 |
2.3.4 中国防灾思想的发展——积极防灾思想 | 第44-46页 |
2.3.5 中国防灾思想的成熟——可持续防灾思想 | 第46页 |
2.4 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 | 第46-50页 |
2.4.1 露宿 | 第47页 |
2.4.2 窝棚 | 第47页 |
2.4.3 简易房 | 第47-48页 |
2.4.4 帐篷 | 第48-49页 |
2.4.5 过渡安置房 | 第49-50页 |
2.5 不同国家避难场所的差异性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福建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近况 | 第51-67页 |
3.1 福建省概况 | 第51-53页 |
3.1.1 福建省地形地貌概况 | 第51页 |
3.1.2 福建省气候概况 | 第51-52页 |
3.1.3 福建省居民社会概况 | 第52-53页 |
3.2 福建省灾害时空分布特点 | 第53-56页 |
3.2.1 地震 | 第53-54页 |
3.2.2 台风 | 第54-55页 |
3.2.3 洪水 | 第55-56页 |
3.2.4 地质灾害 | 第56页 |
3.3 福建省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近况 | 第56-63页 |
3.3.1 福州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57-58页 |
3.3.2 厦门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58-59页 |
3.3.3 宁德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59页 |
3.3.4 泉州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59-60页 |
3.3.5 漳州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60-61页 |
3.3.6 莆田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61页 |
3.3.7 龙岩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61-62页 |
3.3.8 三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62页 |
3.3.9 南平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 第62-63页 |
3.4 福建省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优劣势分析 | 第63-67页 |
3.4.1 优势与成效 | 第63-64页 |
3.4.2 劣势与隐患 | 第64-67页 |
第四章 福建防灾避险型绿地系统合理布局探索 | 第67-104页 |
4.1 福建省总体布局设想 | 第67-76页 |
4.1.1 布局原则 | 第67-69页 |
4.1.2 福建防灾避险型绿地系统的合理构成 | 第69-76页 |
4.2 福建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 第76-99页 |
4.2.1 城市应急避难行为特征研究 | 第76-84页 |
4.2.2 福建城市空间灾害评估方法研究 | 第84-93页 |
4.2.3 福建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指标选定 | 第93-99页 |
4.3 福建不同类型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第99-104页 |
4.3.1 “中”字形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第99-101页 |
4.3.2 “回”字形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第101-102页 |
4.3.3 “凹”字形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福建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辅助决策研究 | 第104-131页 |
5.1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104-114页 |
5.1.1 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 | 第104-105页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5-108页 |
5.1.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108-111页 |
5.1.4 计算分值 | 第111页 |
5.1.5 等级评定 | 第111页 |
5.1.6 改进计算 | 第111页 |
5.1.7 实证分析 | 第111-114页 |
5.2 ARCGIS辅助分析研究 | 第114-131页 |
5.2.1 防灾避险型绿地规划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 | 第114-115页 |
5.2.2 选址辅助决策——城市绿地安全空间分析 | 第115-116页 |
5.2.3 布局辅助决策——优化布局分析 | 第116-119页 |
5.2.4 容量辅助决策——面积分析 | 第119页 |
5.2.5 交通辅助决策——可达性分析 | 第119-124页 |
5.2.6 服务范围辅助决策——责任区划分分析 | 第124-127页 |
5.2.7 实例分析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131-167页 |
6.1 福建省东部沿海“凹”字形城市防灾避难规划案例——宁德市 | 第131-147页 |
6.1.1 宁德市概况及自然灾害分析 | 第131-133页 |
6.1.2 城市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33-134页 |
6.1.3 宁德市主要绿地防灾避险适宜性分析 | 第134-135页 |
6.1.4 规划布局结构 | 第135-136页 |
6.1.5 绿地分类规划 | 第136-140页 |
6.1.6 绿色疏散通道规划 | 第140-142页 |
6.1.7 隔离缓冲带规划 | 第142页 |
6.1.8 防灾避险场所设施配套规划 | 第142-143页 |
6.1.9 树种选择规划 | 第143页 |
6.1.10 近期建设规划 | 第143-145页 |
6.1.11 防灾避险预案规划 | 第145-147页 |
6.2 福建省内陆山区“中”字形城市防灾避难规划案例——建阳市 | 第147-166页 |
6.2.1 建阳地理概况 | 第147-148页 |
6.2.2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 第148-149页 |
6.2.3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能力评价 | 第149-154页 |
6.2.4 上位规划解读 | 第154-157页 |
6.2.5 防灾避险型绿地规划结构 | 第157-158页 |
6.2.6 分类规划 | 第158-160页 |
6.2.7 专项规划 | 第160-162页 |
6.2.8 指标控制体系 | 第162-165页 |
6.2.9 分期规划 | 第165-166页 |
6.3 案例比较和启示 | 第166-167页 |
6.3.1 案例对比的原因和目的 | 第166页 |
6.3.2 优缺点对比和启示 | 第166-1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1页 |
7.1 结论 | 第167-168页 |
7.1.1 研究中国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的特点 | 第167页 |
7.1.2 对福建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合理布局的探索 | 第167页 |
7.1.3 对福建省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 | 第167-168页 |
7.1.4 对福建省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综合案例的研究 | 第168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168-169页 |
7.2.1 思路的创新 | 第168页 |
7.2.2 对地方问题的研究 | 第168-169页 |
7.2.3 规划方法的创新 | 第169页 |
7.3 讨论 | 第169-171页 |
7.3.1 规划的量化和量化方法的研究 | 第169页 |
7.3.2 落后地区的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方法 | 第169-170页 |
7.3.3 规划方案与实际建设的融合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附录一 福建各地市应急避难场所汇总表 | 第183-188页 |
附录二 城市绿地应急避难能力专家评分表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