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优化和评价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1 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第14-16页
        1.1.1 七星瓢虫的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第14-15页
        1.1.2 七星瓢虫捕食行为第15-16页
    1.2 瓢虫人工饲料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人工饲料研究概况第16-18页
        1.2.2 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昆虫中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第19-21页
    1.4 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第21-22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七星瓢虫成虫人工饲料配方的筛选第24-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1.1 供试虫源第24-25页
        2.1.2 供试饲料第25-27页
        2.1.3 试验方法第27页
        2.1.4 饲料的配制第27页
        2.1.5 用人工饲料饲喂第27页
        2.1.6 用豆蚜饲喂第27-28页
        2.1.7 数据统计分析第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4页
        2.2.1 正交试验饲养结果第28页
        2.2.2 筛选关键因子第28-31页
        2.2.3 饲料的优化配方第31页
        2.2.4 优化配方的初步试验效果第31-34页
    2.3 讨论第34-37页
第三章 七星瓢虫人工饲料和蚕豆蚜的营养成分分析第37-47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7-41页
        3.1.1 供试材料第37页
        3.1.2 测定方法第37-41页
            3.1.2.1 粗蛋白含量测定第37-38页
            3.1.2.2 17 种氨基酸含量测定第38页
            3.1.2.3 色氨酸含量测定第38页
            3.1.2.4 粗脂肪含量测定第38-39页
            3.1.2.5 脂肪酸含量测定第39页
            3.1.2.6 总糖含量测定第39-40页
            3.1.2.7 维生素E含量测定第40页
            3.1.2.8 维生素C含量测定第40-41页
            3.1.2.9 钙、铁、锰、锌含量测定第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3.2.1 粗蛋白和18种氨基酸测试结果第41页
        3.2.2 粗脂肪和种脂肪酸测试结果第41-43页
        3.2.3 总糖、维生素C、维生素E和矿物质测试结果第43-44页
    3.3 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 用人工饲料和蚕豆蚜继代饲养七星瓢虫第47-5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4.1.1 供试虫源第48页
        4.1.2 供试饲料第48-49页
        4.1.3 用蚕豆蚜饲养第49-50页
        4.1.4 用人工饲料饲养第50页
        4.1.5 生活史评价第50页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4.2.1 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体重的影响第50-51页
        4.2.2 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第51-52页
        4.2.3 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孵化率、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性比和产卵量的影响第52-54页
    4.3 讨论第54-56页
第五章 七星瓢虫捕食功能测定第56-6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5.1.1 供试虫源第56页
        5.1.2 试验条件第56页
        5.1.3 七星瓢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第56-57页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5.2.1 七星瓢虫在不同豆蚜密度下的捕食量第57-58页
        5.2.2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的功能反应第58页
    5.3 讨论第58-62页
第六章 七星瓢虫取食不同营养源转录组学分析第62-8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2-67页
        6.1.1 供试虫源第62页
        6.1.2 c DNA文库准备和转录组Illumina测序第62-65页
        6.1.3 q RT-PCR验证第65-67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7-86页
        6.2.1 测序及序列组装第67-69页
        6.2.2 注释结果第69-70页
        6.2.3 预测蛋白注释第70-72页
        6.2.4 GO分类第72-73页
        6.2.5 COG分类第73页
        6.2.6 KEGG分析第73-75页
        6.2.7 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第75-77页
        6.2.8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GO分类第77-79页
        6.2.9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KEGG通路第79-80页
        6.2.10 与生物学特性相关的DEG第80-81页
        6.2.11 人工饲料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KEGG)第81-82页
        6.2.12 预测的分子标记第82-83页
        6.2.13 q RT-PCR验证第83-86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86-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5页
附录第105-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杜仲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及对作物真菌病害抗性机制研究
下一篇:太赫兹-超材料-纳米材料联用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机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