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纳/微米尺寸的具有核壳结构微球制备方法 | 第9-15页 |
1.1 Kirkendalleffect制备空心或核壳球 | 第9页 |
1.2 Ostwaldripening制备空心球 | 第9-10页 |
1.3 硬模板法制备空心或核壳球 | 第10-11页 |
1.4 软模板法制备空心微球 | 第11页 |
1.5 化学刻蚀法制备空心微球 | 第11页 |
1.6 电化学置换法制备空心微球 | 第11-12页 |
1.7 基于有机分子的非共价组装 | 第12-14页 |
1.8 立题依据 | 第14-15页 |
第二章 Schiff碱大环L_a合成及自组装 | 第15-36页 |
引言 | 第15页 |
2.1 仪器、试剂 | 第15-16页 |
2.1.1 仪器 | 第15页 |
2.1.2 试剂 | 第15-16页 |
2.2 [2+2]Schiff碱大环L_a的合成路线 | 第16-19页 |
2.2.1 反应前体合成 | 第16-18页 |
2.2.2 [2+2]Schiff碱大环L_a的合成技术路线(Scheme3) | 第18-19页 |
2.3 [2+2]Schiff碱大环L_a谱学表征 | 第19-21页 |
2.3.1 [2+2]Schiff碱大环L_a~1HNMR表征 | 第19-20页 |
2.3.2 [2+2]Schiff碱大环L_aMS表征 | 第20页 |
2.3.3 [2+2]Schiff碱大环L_aFT-IR表征 | 第20-21页 |
2.4 [2+2]Schiff碱大环L_a的单晶结构 | 第21-22页 |
2.4.1 [2+2]Schiff碱大环L_a单晶培养 | 第21页 |
2.4.2 [2+2]Schiff碱大环L_a单晶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 第21页 |
2.4.3 [2+2]Schiff碱大环L_a单晶分子结构描述 | 第21-22页 |
2.5 [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形成微球的条件探讨 | 第22-29页 |
2.5.1 不同种类酸对[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的影响 | 第22-23页 |
2.5.2 H2SO4不同浓度对[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的影响 | 第23-25页 |
2.5.3 反应时间对[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的影响 | 第25-26页 |
2.5.4 溶剂极性对[2+2]Schiff碱大环自组装影响 | 第26-29页 |
2.6 自组装微球形貌、性能及应用表征 | 第29-36页 |
2.6.1 自组装微球EDS表征 | 第29页 |
2.6.2 粒径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6.3 [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核壳结构 | 第30-31页 |
2.6.4 [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生长过程 | 第31-32页 |
2.6.5 [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微球对N_2吸附 | 第32-33页 |
2.6.6 [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微球对Cu(II)吸附考察 | 第33-34页 |
2.6.7 [2+2]Schiff碱大环L_a自组装微球热稳定性 | 第34-36页 |
第三章 Schiff碱大环L_bL_c合成及自组装形成微球条件探索和表征 | 第36-53页 |
3.1 仪器、试剂 | 第36-37页 |
3.1.1 仪器 | 第36页 |
3.1.2 试剂 | 第36-37页 |
3.2 Schiff碱大环L_bL_c的合成路线 | 第37-40页 |
3.2.1 前体物合成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3.2.2 [1+1][2+2]Schiff碱大环L_bL_c的合成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3.3 谱图表征 | 第40-41页 |
3.3.1 [2+2]Schiff碱大环L_c单晶培养 | 第40页 |
3.3.2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 第40页 |
3.3.3 [2+2]Schiff碱大环L_c分子的结构描述 | 第40-41页 |
3.3.4 分子组装 | 第41页 |
3.4 [1+1][2+2]Schiff碱大环L_bL_c核磁表征 | 第41-42页 |
3.5 [1+1][2+2]Schiff碱大环L_bL_c高分辨质谱表征 | 第42-43页 |
3.6 溶剂极性对[2+2]Schiff碱大环L_c自组装影响 | 第43-45页 |
3.7 [1+1][2+2]Schiff碱大环L_bL_c自组装性质研究 | 第45-49页 |
3.7.1 粒径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3.7.2 [1+1][2+2]Schiff碱大环L_bL_c自组装微球透射电镜和高效液相分析 | 第46-47页 |
3.7.3 [2+2]Schiff碱大环L_c自组装形成微球生长过程 | 第47-48页 |
3.7.4 [1+1][2+2]Schiff碱大环L_bL_c自组装形成微球对N2吸附 | 第48-49页 |
3.8 [2+2]Schiff碱大环L_c与金属离子配位作用考察 | 第49-53页 |
3.8.1 大环L_c与系列金属离子配位反应体系的UV-vis光谱 | 第49-50页 |
3.8.2 Schiff碱大环L_c与Cu2+离子配位反应的配位比及稳定常数 | 第50-52页 |
3.8.3 Schiff碱大环L_c及其铜(II)配合物的FT-IR表征 | 第52-53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及拟发表论文 | 第64页 |
附录二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质谱图和红外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