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9-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主要概念 | 第12-16页 |
2.1.1 偿付能力 | 第12页 |
2.1.2 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 第12-14页 |
2.1.3 偿付能力监管适度性 | 第14-15页 |
2.1.4 动态偿付能力监管 | 第15-16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2.1 保险脆弱说 | 第16-17页 |
2.2.2 市场失灵论 | 第17页 |
2.2.3 政府失灵论 | 第17页 |
2.2.4 保险资金运用原则 | 第17-18页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3.1 国内外动态偿付能力监管适度性的相关文献 | 第18-23页 |
2.3.2 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23-24页 |
3 理论模型构建 | 第24-41页 |
3.1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适度性边界的确定 | 第24-27页 |
3.2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适度性模型 | 第27-32页 |
3.2.1 适度监管基础模型 | 第27-28页 |
3.2.2 适度监管模型 | 第28-31页 |
3.2.3 过度监管倾向(监管方的激励) | 第31-32页 |
3.3 双边随机边界模型 | 第32-41页 |
3.3.1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双边随机边界模型 | 第32-34页 |
3.3.2 偿付能力监管的双边随机边界测算模型 | 第34-41页 |
4 实证模型分析 | 第41-55页 |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1页 |
4.2 指标选取 | 第41-42页 |
4.3 寿险实证模型分析 | 第42-49页 |
4.4 财险实证模型分析 | 第49-55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