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银保互动的金融支农模式:机理与实效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意义第10页
        1.2.2 研究目的第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3.1 银保互动支农的理论研究第10-11页
        1.3.2 银保互动支农的实证研究第11-12页
        1.3.3 文献评述第1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2 技术路线第13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14-15页
2 银保互动支农的理论基础第15-20页
    2.1 银保互动支农的概念界定第15页
        2.1.1 农村信贷第15页
        2.1.2 农业保险第15页
        2.1.3 银保互动支农第15页
    2.2 银保互动支农相关理论第15-18页
        2.2.1 资产专用性理论第15-16页
        2.2.2 协同效应理论第16页
        2.2.3 规模经济理论第16-18页
        2.2.4 范围经济理论第18页
    2.3 银保互动对银保双方的支持效应第18-20页
        2.3.1 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支持效应第18-19页
        2.3.2 农村信贷对于农业保险的支持效应第19-20页
3 银保互动支农的现实必要与发展现状第20-29页
    3.1 发展农业保险的现实必要第20-21页
    3.2 发展农村信贷的现实必要第21-23页
        3.2.1 财政支农相对乏力第21-22页
        3.2.2 农业融资方式受制约较大第22-23页
    3.3 银保互动支农的现实必要第23-27页
        3.3.1 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第23-26页
        3.3.2 农村信贷配给严重第26-27页
    3.4 银保互动支农发展现状第27-29页
        3.4.1 银保互动支农的政策环境第27页
        3.4.2 银保互动支农主要模式第27-29页
4 银保互动支农促进各方收益的机理及收益的实现第29-38页
    4.1 合作博弈视角下银保互动支农各参与方的收益变动第29-32页
        4.1.1 合作博弈及Shapley值分析法第29页
        4.1.2 银保互动支农带来的整体收益提升第29-30页
        4.1.3 Shapley分配原则下各参与方的收益增长第30-32页
    4.2 银保互动支农各方收益增长的实现第32-36页
        4.2.1 保障农户收益第33-34页
        4.2.2 银行与保险公司按贡献分配收益第34-36页
    4.3 小结第36-38页
5 银保互动支农对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效用的实证分析第38-46页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第38-40页
        5.1.1 变量设置第38-39页
        5.1.2 数据来源第39-40页
    5.2 模型设定第40-41页
    5.3 实证结果第41-46页
6 银保互动支农投入产出效率的地区间差异第46-50页
    6.1 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方法第46页
    6.2 我国各省级地域的相对效率评价第46-49页
        6.2.1 投入产出变量设定第46-47页
        6.2.2 模型分析结果第47-49页
    6.3 结论与启示第49-50页
7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50-52页
    7.1 研究结论第50页
    7.2 优化银保互动支农模式的建议第50-52页
        7.2.1 保障银保互动支农模式各参与方的利益第50-51页
        7.2.2 制定因地制宜的推动策略第51页
        7.2.3 深化银保互动合作领域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第55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5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我国保险公司动态偿付能力监管适度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