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0页
    1.1 研究的缘由与价值第13-23页
        1.1.1 研究的缘由第13-19页
        1.1.2 研究的价值第19-23页
    1.2 学术史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第23-34页
        1.2.1 内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第23-30页
        1.2.2 学界研究现状综述第30-34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4-36页
        1.3.1 研究思路第34-35页
        1.3.2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4 论文的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36-38页
        1.4.1 研究的重难点内容第36-37页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7-38页
    1.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第40-73页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0-57页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化研究的本体论第40-47页
        2.1.2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转化思想:内化研究的认识论第47-51页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化研究的价值论第51-57页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的思想资源第57-71页
        2.2.1 中国文化变迁中内化思想的演化分析第57-61页
        2.2.2 西方历史流变中内化思想的多向指称第61-66页
        2.2.3 网络社会视域中内化思想的核心观点第66-71页
    2.3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第73-100页
    3.1 内化释义第73-75页
    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概念解析第75-79页
    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互动关系第79-83页
    3.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特征第83-96页
        3.4.1 主客体的互化性及其地位的中心性第84-87页
        3.4.2 信息认知的碎片性与效力的稀释性第87-90页
        3.4.3 环境的虚实融合性与超时空性第90-92页
        3.4.4 过程的复杂性与效果的反复性第92-96页
    3.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功能分析第96-99页
    3.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结构逻辑第100-124页
    4.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静态结构第100-109页
        4.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体要素:主体与主体间性第100-103页
        4.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临界阈:网民与网络社群第103-106页
        4.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环境形态:场域与网域第106-109页
    4.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动态逻辑第109-122页
        4.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时间序列: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第109-111页
        4.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认知图式:传导、选择与化内第111-116页
        4.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心理机制:适应、遵从与认同第116-120页
        4.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互动:独享、分享与共享第120-122页
    4.3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载体第124-142页
    5.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第124-133页
        5.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容结构第124-129页
        5.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内容的变与不变第129-132页
        5.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第132-133页
    5.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技术载体及其变革第133-141页
        5.2.1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第134-137页
        5.2.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第137-139页
        5.2.3 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融合发展的前景第139-141页
    5.3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六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现实境况第142-168页
    6.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经验第142-151页
        6.1.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工作体系第142-145页
        6.1.2 推进内容融入,丰富产品供给第145-146页
        6.1.3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内化阵地第146-148页
        6.1.4 健全工作队伍,打造育人矩阵第148-150页
        6.1.5 凝聚榜样力量,激发内生动力第150-151页
    6.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51-160页
        6.2.1 教育主体: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第151-153页
        6.2.2 内化媒介:平台自主创新能力与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第153-154页
        6.2.3 内化内容:信息内容体现以网民为中心的状况有待丰富第154-155页
        6.2.4 内化过程:内化实践互动不足与内化层次有待进阶第155-157页
        6.2.5 内化机制:规律把握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第157-160页
    6.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第160-166页
        6.3.1 宏观视角:缘于发展方位认识的问题第160-162页
        6.3.2 中观视角:缘于矛盾运动变化把握的问题第162-164页
        6.3.3 微观视角:缘于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的问题第164-166页
    6.4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第七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创新发展的对策第168-194页
    7.1 整体优化: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核心要义第168-177页
        7.1.1 与时俱进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理念优化第168-172页
        7.1.2 注重实效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机制优化第172-174页
        7.1.3 坚持不懈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环境优化第174-177页
    7.2 内部细化: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要素融合第177-186页
        7.2.1 细化问题导向,实现内化的社会价值与个体建构的统一第177-182页
        7.2.2 细化方法手段,实现内化过程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第182-184页
        7.2.3 细化实效评估,实现内化的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第184-186页
    7.3 多维深化: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发展基石第186-193页
        7.3.1 深化对主要内容的供给,推动网络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第186-189页
        7.3.2 深化对重要媒介的运用,推动网络思政内化的空间性拓展第189-190页
        7.3.3 深化对网络社会实践的开展,融通线上与线下的隔阂第190-193页
    7.4 本章小结第193-194页
结束语第194-196页
致谢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认证方法研究
下一篇:多功能磁性介孔硅纳米复合物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