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鱼雷战斗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潜艇目标特性 | 第15-17页 |
1.2.3 鱼雷高效毁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战斗部对潜艇壳体毁伤的计算方法 | 第19-27页 |
2.1 战斗部对潜艇壳体毁伤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 数值仿真软件及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2.1 主要软件介绍 | 第20页 |
2.2.2 主要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3 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21-23页 |
2.4 数值仿真设计方案 | 第23-27页 |
2.4.1 战斗部设计 | 第23-24页 |
2.4.2 目标潜艇靶体仿真模型的设计 | 第24-25页 |
2.4.3 仿真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3 潜艇壳体缺陷对耐压强度影响研究 | 第27-41页 |
3.1 环肋圆柱壳耐压强度理论计算 | 第27-29页 |
3.2 耐压壳网格大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29-32页 |
3.3 缺陷对耐压壳体耐压强度的影响 | 第32-39页 |
3.3.1 破孔对耐压壳体耐压强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凹陷对耐压壳体耐压强度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3 凹陷和破孔同时存在对耐压壳体耐压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聚能装药对潜艇壳体局部毁伤效果研究 | 第41-57页 |
4.1 EFP形成理论 | 第41-43页 |
4.2 聚能装药对潜艇双层壳体毁伤仿真方法的简化计算 | 第43-44页 |
4.3 EFP成形模式的选择及聚能装药对含水间隔靶毁伤过程 | 第44-49页 |
4.3.1 EFP成型模式对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聚能装药对含水间隔靶毁伤过程分析 | 第47-49页 |
4.4 聚能装药参数对EFP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49-54页 |
4.4.1 聚能装药药型罩壁厚对EFP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2 聚能装药长径比对EFP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4.5 不同静水压力下聚能战斗部对含水夹层靶毁伤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爆破装药对潜艇壳体局部毁伤效果研究 | 第57-64页 |
5.1 爆破装药水下爆炸计算与仿真验证 | 第58-60页 |
5.2 爆破装药对含水间隔靶的毁伤模拟 | 第60-62页 |
5.3 不同静水压力下爆破型战斗部对含水夹层靶毁伤能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 分析与总结 | 第63-64页 |
6 二级串联装药对潜艇壳体局部毁伤效果研究 | 第64-69页 |
6.1 前级聚能装药对含水夹层靶的毁伤计算 | 第64页 |
6.2 后级爆破装药位置对整体串联装药破坏能力的影响 | 第64-67页 |
6.3 不同静水压力下后级爆破装药对潜艇双层壳体毁伤能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7 爆炸毁伤后潜艇总体剩余强度研究 | 第69-81页 |
7.1 双壳体潜艇舱段剩余耐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 第69页 |
7.2 三种战斗部对双壳体潜艇舱段的毁伤模拟 | 第69-78页 |
7.2.1 SPH-FEM三维仿真方法的验证 | 第69-72页 |
7.2.2 聚能装药对潜艇双层壳体毁伤的数值模拟 | 第72-73页 |
7.2.3 爆破装药对双壳体潜艇舱段的毁伤模拟 | 第73-76页 |
7.2.4 串联战斗部对潜艇模拟舱段毁伤的数值模拟 | 第76-78页 |
7.3 双壳体潜艇舱段剩余强度的简化计算及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