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班禅香加旗蒙古族文化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3-32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 | 第14-28页 |
(一)文化变迁研究 | 第14-18页 |
(二)民族认同研究 | 第18-19页 |
(三)青海蒙古族研究 | 第19-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一)田野调查法 | 第28-29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29-30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30页 |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30-31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1-32页 |
第一章 戈壁明镜:香加旗地域环境概况 | 第32-47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2-40页 |
一、地理范围 | 第32-34页 |
二、自然环境 | 第34-35页 |
三、“商贾之道”和“朝圣之路” | 第35-36页 |
四、旅行家笔下的香日德 | 第36-40页 |
第二节 人文生境 | 第40-47页 |
一、藏传佛教宗教文化中心 | 第40-41页 |
二、蒙藏文化的交汇之地:以地名为视角 | 第41-44页 |
三、柴达木族群历史 | 第44-47页 |
第二章 香加旗蒙古族历史源流 | 第47-69页 |
第一节 青海蒙古族起源 | 第47-52页 |
一、青海的早期蒙古族 | 第47-49页 |
二、卫拉特四部 | 第49-50页 |
三、和硕特部迁徙青海 | 第50-52页 |
第二节 青海蒙古族分布 | 第52-59页 |
一、明末时期的分布 | 第52-53页 |
二、清朝及民国时期的分布及变化 | 第53-57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分布状况 | 第57-59页 |
第三节 香加旗的历史沿革 | 第59-69页 |
一、香加旗名称的由来 | 第59-60页 |
二、香加旗的形成 | 第60-65页 |
三、香加旗的发展 | 第65-69页 |
第三章 香加旗蒙古族政治制度演变 | 第69-91页 |
第一节 早期的政治制度 | 第69-75页 |
一、清代以前的传统社会组织 | 第69-72页 |
二、清代的盟旗制度 | 第72-74页 |
三、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74-75页 |
第二节 班禅属民时期的政教合一制度 | 第75-82页 |
一、香加旗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 | 第76-79页 |
二、香加旗政教合一体系 | 第79-81页 |
三、寺院对所属部落的管理 | 第81-82页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香加旗蒙古族政治生活 | 第82-91页 |
一、民主改革前的香加旗社会状况 | 第83-85页 |
二、部落政教合一制度的衰落及终结 | 第85-87页 |
三、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改革的实施 | 第87-89页 |
四、新时期国家宗教自由政策下的部落社会状况 | 第89-91页 |
第四章 香加旗蒙古族生计方式变迁 | 第91-111页 |
第一节 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及演变 | 第91-96页 |
一、早期蒙古族的社会经济 | 第91-93页 |
二、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 第93-95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 | 第95-96页 |
第二节 香加旗主要经济生活 | 第96-101页 |
一、游牧业 | 第96页 |
二、农业 | 第96-97页 |
三、狩猎业 | 第97-100页 |
四、寺院经济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自由游牧到定居游牧 | 第101-111页 |
一、草场资源 | 第102-106页 |
二、游牧社会生活的改变 | 第106-111页 |
第五章 香加旗蒙古族生活习俗变迁 | 第111-134页 |
第一节 香加旗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 第111-121页 |
一、早期蒙古族传统服饰 | 第111-113页 |
二、传承人眼中的香加旗蒙古族传统服饰 | 第113-118页 |
三、香加旗蒙古族基于传统的“服饰建构”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变迁 | 第121-126页 |
一、香加旗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 第121-125页 |
二、香加旗蒙古族饮食文化变迁原因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香加旗蒙古族婚姻与家庭的嬗变 | 第126-134页 |
一、传统婚姻 | 第126-129页 |
二、香加旗蒙古族婚姻生活的变迁 | 第129-133页 |
三、香加旗蒙古族家庭的组建及其观念的微变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香加旗蒙古族宗教信仰变迁 | 第134-153页 |
第一节 从萨满信仰到藏传佛教 | 第134-142页 |
一、萨满教信仰 | 第134-136页 |
二、自然崇拜 | 第136-139页 |
三、藏传佛教在青海蒙古族中的传播 | 第139-142页 |
第二节 香加旗蒙古族藏传佛教信仰 | 第142-146页 |
一、藏传佛教节日 | 第143页 |
二、敖包祭祀中的藏传佛教 | 第143-144页 |
三、人生礼仪中的藏传佛教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新时期香加旗宗教信仰的特点 | 第146-153页 |
一、世俗化日趋显著 | 第146-148页 |
二、宗教观念的变迁 | 第148-150页 |
三、民间信仰的复苏 | 第150-153页 |
第七章 香加旗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 | 第153-179页 |
第一节 香加旗蒙古语言文字 | 第153-159页 |
一、蒙古语言文字 | 第153-154页 |
二、香加旗蒙古语言文字 | 第154-157页 |
三、香加旗蒙古文字 | 第157-159页 |
第二节 香加旗蒙古语方言词汇与借词 | 第159-170页 |
一、香加旗蒙古语方言词汇 | 第159-163页 |
二、香加旗蒙古语中的借词现象 | 第163-170页 |
第三节 香加旗蒙古族蒙古语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 | 第170-179页 |
一、香加旗蒙古族个人领域中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170-173页 |
二、当地部门单位中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173-176页 |
三、香加旗蒙古族语言态度 | 第176-179页 |
结语 | 第179-191页 |
一、香加旗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180-184页 |
(一)香加旗蒙古族文化变迁的特征 | 第180-181页 |
(二)文化变迁的内外部原因 | 第181-184页 |
二、文化变迁背景下的认同选择 | 第184-188页 |
(一)香加旗蒙古族原生性的蒙古族认同 | 第185-186页 |
(二)部落场景性的“神民”认同 | 第186-188页 |
三、现代化进程中香加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 第188-191页 |
(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 第188-189页 |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189-191页 |
附录一 :蒙古文拉丁转写对照表 | 第191-192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192-195页 |
附录三 :香日德寺历代堪布 | 第195-196页 |
附录四 :图片 | 第196-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8-209页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