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21页 |
1.2.1 进水池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漩涡形成机理及模式研究 | 第17-18页 |
1.2.3 进水口漩涡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1.2.4 漩涡模拟比尺效应研究 | 第19页 |
1.2.5 进水池消涡研究 | 第19-20页 |
1.2.6 进水池几何参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封闭式进水池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验验证 | 第23-42页 |
2.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3-29页 |
2.1.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第23页 |
2.1.2 控制方程离散方法 | 第23-24页 |
2.1.3 空间离散的格式 | 第24页 |
2.1.4 控制方程组的求解 | 第24-25页 |
2.1.5 湍流模型 | 第25-29页 |
2.1.6 网格剖分方法 | 第29页 |
2.2 封闭式进水池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验验证 | 第29-41页 |
2.2.1 封闭式进水池计算模型 | 第29-31页 |
2.2.2 计算网格 | 第31-33页 |
2.2.3 湍流模型 | 第33-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封闭式进水池流动特性及水力性能实验 | 第42-57页 |
3.1 实验装置设计 | 第42-44页 |
3.2 水力性能实验采集方法 | 第44-49页 |
3.2.1 数据采集仪器 | 第44-45页 |
3.2.2 测量不确定度 | 第45-47页 |
3.2.3 水力性能 | 第47-49页 |
3.3 高频压力脉动采集 | 第49-51页 |
3.3.1 采集仪器 | 第49-50页 |
3.3.2 测点布置及压力采集方法 | 第50-51页 |
3.4 压力脉动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54页 |
3.4.1 压力脉动信号的采集 | 第51页 |
3.4.2 压力脉动频域提取方法 | 第51-53页 |
3.4.3 相关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3.5 采样时间对压力脉动特性影响 | 第54-55页 |
3.6 顶板附壁涡流动观测 | 第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流动特性 | 第57-88页 |
4.1 顶板附壁涡形态及演化 | 第57-63页 |
4.1.1 顶板附壁涡形态 | 第57-58页 |
4.1.2 顶板附壁涡的演化 | 第58-63页 |
4.2 顶板附壁涡压力脉动频域特性 | 第63-71页 |
4.2.1 无可见涡时段 | 第64-67页 |
4.2.2 顶板附壁涡发生时段 | 第67-71页 |
4.3 顶板附壁涡压力脉动时域特性 | 第71-74页 |
4.4 非定常数值模拟 | 第74-84页 |
4.4.1 边界条件 | 第74页 |
4.4.2 顶板附壁涡分布特性 | 第74-78页 |
4.4.3 壁面涡量场分布特性 | 第78-83页 |
4.4.4 喇叭口流态 | 第83-84页 |
4.5 顶板附壁涡形成机理 | 第84-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发生影响因素 | 第88-110页 |
5.1 流量对顶板附壁涡的影响 | 第88-98页 |
5.1.1 实验工况 | 第88页 |
5.1.2 不同流量下顶板附壁涡出现的统计规律 | 第88-89页 |
5.1.3 不同流量工况下顶板的压力场特性 | 第89-94页 |
5.1.4 不同流量工况下顶板的压力频谱特性 | 第94-98页 |
5.2 来流水深对顶板附壁涡的影响 | 第98-104页 |
5.2.1 实验工况 | 第98页 |
5.2.2 不同水深工况顶板附壁涡出现的统计规律 | 第98-99页 |
5.2.3 不同水深工况下顶板的压力场特性 | 第99-101页 |
5.2.4 不同水深工况下顶板的压力频谱特性 | 第101-104页 |
5.3 顶板高度对顶板附壁涡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5.3.1 实验观测 | 第104-105页 |
5.3.2 顶板高度对顶板压力场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3.3 顶板高度对顶板的压力频谱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消涡方法 | 第110-149页 |
6.1 W形后壁几何参数对消涡效果影响 | 第110-122页 |
6.1.1 研究方案 | 第110-112页 |
6.1.2 近壁面流场及涡量场特性 | 第112-120页 |
6.1.3 内流场特性及水力特性 | 第120-122页 |
6.2 不同后壁形式对消涡效果影响 | 第122-136页 |
6.2.1 研究方案 | 第122-125页 |
6.2.2 近壁面流场及涡量特性 | 第125-132页 |
6.2.3 内流场特性及水力特性 | 第132-134页 |
6.2.4 实验验证 | 第134-136页 |
6.3 壁面栅条消涡方法 | 第136-147页 |
6.3.1 研究方案 | 第136-137页 |
6.3.2 近壁面流场及涡量特性 | 第137-144页 |
6.3.3 内流场特性及水力特性 | 第144-146页 |
6.3.4 实验验证 | 第146-14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7.1 结论 | 第149-150页 |
7.2 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7.3 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62-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