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材结构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13-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教材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 | 第20-29页 |
第一节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二、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 第21-23页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一、宏观环境 | 第25-27页 |
二、学科发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教材制定的标准 | 第29-34页 |
第一节 基本理念 | 第29-30页 |
一、兼顾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 第29页 |
二、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并重 | 第29页 |
三、以培养思辨能力实现教育目标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第30-31页 |
一、知识目标 | 第30页 |
二、能力目标 | 第30页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课程内容 | 第31-34页 |
一、内容总览 | 第31-32页 |
二、主要特点 | 第32页 |
三、设计思路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教材结构不同层面的呈现方式 | 第34-52页 |
第一节 主题和单元的呈现方式 | 第34-44页 |
一、澳门初一年级《品德与公民》教材主题与单元设置 | 第34-36页 |
二、澳门初二年级《品德与公民》教材主题与单元设置 | 第36-39页 |
三、澳门初二年级《品德与公民》教材主题与单元设置 | 第39-43页 |
四、教材主题与单元设置的主要特点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逻辑结构呈现方式 | 第44-49页 |
一、递进关系 | 第44-45页 |
二、并列关系 | 第45-46页 |
三、交叉关系 | 第46-47页 |
四、相似关系 | 第47-48页 |
五、矛盾关系 | 第48页 |
六、独立结构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图文结构呈现方式 | 第49-52页 |
一、叙事方式图像化 | 第50页 |
二、话语形式生活化 | 第50页 |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教材结构分析的有益启示 | 第52-57页 |
第一节 以逻辑结构培养思维能力 | 第52-53页 |
一、构建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向心教学结构 | 第52页 |
二、重视结构生长性德育教学 | 第52-53页 |
三、重视教材结构中的不同层次 | 第53页 |
第二节 积极改善教学方式 | 第53-54页 |
一、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德育情境 | 第53-54页 |
二、课堂呈现方式多样化 | 第54页 |
三、依托教材结构进行总结复习 | 第54页 |
第三节 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 第54-57页 |
一、明确现代公民的内涵与要求 | 第55页 |
二、兼顾“公德”与“私德” | 第55-56页 |
三、明晰传统与现代道德的共同要求 | 第56-57页 |
研究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