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钼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高效吸收利用钼的机制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5-16页
1 文献综述第16-29页
    1.1 钼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第16-17页
        1.1.1 缺钼对作物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第16页
        1.1.2 解决作物钼缺乏的有效措施第16-17页
    1.2 钼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第17-21页
        1.2.1 植物中钼辅因子的合成第17-19页
        1.2.2 植物中钼酶的生理功能第19-20页
        1.2.3 植物中钼、氮关系的研究第20-21页
    1.3 不同作物钼吸收转运以及分配基因型差异第21-22页
        1.3.1 不同作物钼吸收累积的基因型差异第21页
        1.3.2 不同作物钼分配的基因型差异第21-22页
    1.4 植物中钼酸盐转运机制研究第22-24页
        1.4.1 植物专一钼酸盐转运蛋白第22-23页
        1.4.2 植物钼、磷、硫共转运蛋白第23-24页
    1.5 转录组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第24-26页
        1.5.1 转录组学技术第24-25页
        1.5.2 转录组学技术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第25-26页
    1.6 代谢组学在植物养分胁迫研究的应用第26-29页
        1.6.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第26-27页
        1.6.2 植物营养胁迫研究中所应用的代谢组学第27-29页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9-33页
    2.1 研究意义第29-30页
    2.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2.2.1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筛选第30页
        2.2.2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钼吸收、转运及分配差异第30页
        2.2.3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响应缺钼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第30页
        2.2.4 大豆钼转运基因的克隆及酵母异源表达功能验证第30-31页
        2.2.5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钼转运候选基因的表达差异第31页
        2.2.6 大豆钼高效品种响应钼的代谢组学研究第31-32页
    2.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3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筛选第33-48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3.2.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3.2.2 试验设计第34-35页
        3.2.3 分析指标及方法第35页
        3.2.4 数据分析第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46页
        3.3.1 大豆钼高、低效大豆品种初步筛选第35-43页
        3.3.2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复筛试验第43-46页
    3.4 讨论第46-47页
    3.5 总结第47-48页
4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钼吸收、转运及分配差异第48-54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4.2.1 试验材料第48页
        4.2.2 试验设计第48页
        4.2.3 分析指标及方法第48-49页
        4.2.4 数据分析第4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4.3.1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不同生育期各部位钼含量差异第49-50页
        4.3.2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不同生育期钼吸收累积差异第50-51页
        4.3.3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不同生育期各部位钼分配差异第51-52页
        4.3.4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根向地上部钼迁移系数差异第52页
    4.4 讨论第52-53页
    4.5 总结第53-54页
5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响应缺钼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第54-98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5.2.1 试验材料第54页
        5.2.2 试验设计第54-55页
        5.2.3 钼含量分析第55页
        5.2.4 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转录组建库测序流程第55-57页
        5.2.5 转录组测序信息分析流程第5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7-94页
        5.3.1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缺钼条件下生长状况第57-58页
        5.3.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第58-60页
        5.3.3 RNA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第60-61页
        5.3.4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第61页
        5.3.5 缺钼响应差异基因统计分析第61-63页
        5.3.6 缺钼响应差异基因功能分析第63-71页
        5.3.7 缺钼响应的钼吸收转运相关基因分析第71-75页
        5.3.8 缺钼响应的氮代谢相关基因及代谢途径分析第75-83页
        5.3.9 缺钼响应的转录因子与蛋白激酶相关基因分析第83-91页
        5.3.10 缺钼响应的抗氧化途径分析第91-94页
    5.4 讨论第94-96页
    5.5 结论第96-98页
6 大豆钼转运基因的克隆及酵母异源表达功能验证第98-114页
    6.1 引言第98-99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9-105页
        6.2.1 试验材料及来源第99页
        6.2.2 试剂及酶第99-100页
        6.2.3 大豆钼转运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0页
        6.2.4 RNA的提取第100-101页
        6.2.5 cDNA的合成第101页
        6.2.6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第101-102页
        6.2.7 入门载体和酵母表达载体构建第102-103页
        6.2.8 酵母表达载体酿酒酵母INVSC1转化第103页
        6.2.9 GmMOT2瞬时表达试验第103-104页
        6.2.10 酵母钼吸收试验第104页
        6.2.11 酵母中钼含量测定第104页
        6.2.12 数据分析第104-10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5-111页
        6.3.1 大豆钼酸盐转运候选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5-107页
        6.3.2 大豆钼转运候选基因钼吸收能力分析第107-108页
        6.3.3 大豆钼转运候选基因酵母中钼吸收特性第108-109页
        6.3.4 大豆钼转运基因酵母中表达特性第109-110页
        6.3.5 GmMOT2在烟草叶片和洋葱表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第110-111页
    6.4 讨论第111-113页
    6.5 总结第113-114页
7 大豆钼高、低效品种钼转运候选基因的表达差异第114-124页
    7.1 引言第114-115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15-117页
        7.2.1 试验材料第115页
        7.2.2 缺钼诱导条件下钼转运候选基因表达试验第115页
        7.2.3 SO_4~(2-)和WO_4~(2-)竞争下钼转运候选基因表达试验第115页
        7.2.4 不同生育期钼转运候选基因表达试验第115-116页
        7.2.5 RT-PCR分析第116-117页
        7.2.6 数据分析第117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17-121页
        7.3.1 缺钼条件下大豆钼转运候选基因表达第117-118页
        7.3.2 竞争离子SO_4~(2-)和WO_4~(2-)对大豆钼转运候选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18-119页
        7.3.3 大豆钼转运候选基因在不同生育期的表达规律第119-121页
    7.4 讨论第121-123页
    7.5 总结第123-124页
8 大豆钼高效品种累积高钼的代谢组学分析第124-139页
    8.1 引言第124-125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25-127页
        8.2.1 试验材料第125页
        8.2.2 试验设计第125页
        8.2.3 钼含量分析第125页
        8.2.4 代谢组学分析第125-126页
        8.2.5 数据分析第126-127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127-136页
        8.3.1 大豆生长状况以及不同部位钼含量差异第127页
        8.3.2 大豆叶片和根中代谢组学PCA和OPLS-DA分析第127-130页
        8.3.3 大豆根中响应钼的代谢物以及代谢途径第130-131页
        8.3.4 大豆叶片中响应钼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第131-136页
    8.4 讨论第136-138页
    8.5 总结第138-139页
9 全文讨论、总结及展望第139-144页
    9.1 全文讨论第139-141页
    9.2 主要结论第141-143页
    9.3 创新之处第143页
    9.4 研究展望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0页
附录Ⅰ 大豆钼转运同源基因序列第160-163页
附录Ⅱ LC-MS离子峰图第163-168页
附录Ⅲ 科研成果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和颖果韧皮部卸载机理
下一篇:油菜自交不亲和基因BnSCR1和BnSRK1保守性及其启动子调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