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缩略语表 | 第19-20页 |
前言 | 第20-39页 |
1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对产量的贡献 | 第20-21页 |
2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生理基础 | 第21-23页 |
2.1 水稻叶片蔗糖合成及其关键酶 | 第21-22页 |
2.2 水稻茎鞘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 | 第22-23页 |
3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转运过程 | 第23-31页 |
3.1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生理基础 | 第23-24页 |
3.2 韧皮部装载 | 第24-25页 |
3.3 韧皮部长距离运输 | 第25-28页 |
3.4 韧皮部卸载 | 第28-31页 |
3.4.1 韧皮部卸载中蔗糖转运蛋白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 | 第30页 |
3.4.2 韧皮部卸载中细胞壁转化酶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 | 第30-31页 |
4 研究韧皮部卸载的方法 | 第31-33页 |
5 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5.1 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现象 | 第33页 |
5.2 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 | 第33-35页 |
6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 第35-38页 |
6.1 转录组测序步骤及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6.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水稻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7 本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8-39页 |
第一章 水稻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与植株同化物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39-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材料种植 | 第41页 |
1.2 产量和产量构成测定 | 第41页 |
1.3 叶片和茎鞘可溶性糖及淀粉浓度测定 | 第41-42页 |
1.4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1.5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表达测定 | 第43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3-51页 |
2.1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表达 | 第43-45页 |
2.2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 | 第45-46页 |
2.3 叶片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 | 第46-47页 |
2.4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关系 | 第47-49页 |
2.5 三个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49-50页 |
2.6 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3.1 水稻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与植株同化物积累的关系 | 第51-52页 |
3.2 水稻蔗糖磷酸合成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52-53页 |
3.3 氮对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和植株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 第53页 |
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二章 氮对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55-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60页 |
1.1 试验材料种植 | 第56页 |
1.2 取样及产量构成测定 | 第56页 |
1.3 茎鞘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浓度测定 | 第56-57页 |
1.4 茎鞘淀粉-蔗糖转化相关酶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57-60页 |
1.4.1 茎鞘淀粉合成相关酶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57-58页 |
1.4.2 茎鞘淀粉水解相关酶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1.4.3 茎鞘蔗糖合成相关酶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59页 |
1.4.4 茎鞘蔗糖水解相关酶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59-60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1页 |
2.1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籽粒灌浆特征及产量构成 | 第60-64页 |
2.2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茎鞘NSC、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浓度 | 第64-65页 |
2.3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 | 第65-66页 |
2.4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相关酶活性 | 第66-67页 |
2.5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茎鞘淀粉-蔗糖转化相关酶活性 | 第67-69页 |
2.6 不同氮处理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与酶活性的关系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3.1 氮对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71-72页 |
3.2 氮对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72-73页 |
3.3 不同水稻品种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差异的机理 | 第73-74页 |
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水稻穗颈维管束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75-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7页 |
1.1 试验材料种植 | 第75-76页 |
1.2 穗颈维管束的解剖性状测定 | 第76页 |
1.3 茎鞘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测定 | 第76页 |
1.4 产量和产量构成测定 | 第76-77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2.1 不同水稻材料穗颈维管束形态及数量 | 第77-79页 |
2.2 不同水稻材料维管束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 | 第79-81页 |
2.3 不同水稻材料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 | 第81页 |
2.4 穗颈维管束性状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关系 | 第81-83页 |
2.5 四个材料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83-84页 |
2.6 穗颈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的关系 | 第84-86页 |
3 讨论 | 第86-88页 |
3.1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 第86页 |
3.2 维管束性状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86-87页 |
3.3 氮对维管束性状及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 | 第87-88页 |
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产量形成差异的机理 | 第89-10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0-92页 |
1.1 试验材料和田间试验 | 第90页 |
1.2 叶面积、SPAD值和穗颈维管束性状测定 | 第90-91页 |
1.3 产量和产量构成测定 | 第91页 |
1.4 茎鞘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测定 | 第91页 |
1.5 茎鞘淀粉向蔗糖转化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91页 |
1.6 颖果蔗糖向淀粉转化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91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91-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1页 |
2.1 不同水稻材料产量和产量构成 | 第92-94页 |
2.2 不同水稻材料茎鞘和枝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 | 第94-95页 |
2.3 不同水稻材料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 | 第95页 |
2.4 不同水稻材料叶片的光合能力 | 第95-96页 |
2.5 不同水稻材料茎鞘淀粉向蔗糖转化相关酶活性 | 第96-97页 |
2.6 不同水稻材料穗颈维管束性状 | 第97-100页 |
2.7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蔗糖向淀粉转化相关酶活性 | 第100-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7页 |
3.1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对产量形成的贡献 | 第101-102页 |
3.2 水稻材料R201低产的可能原因 | 第102-103页 |
3.3 水稻材料R201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低的可能原因 | 第103-106页 |
3.4 氮对不同水稻材料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水稻颖果韧皮部卸载差异机理 | 第108-1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9-113页 |
1.1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109页 |
1.2 取样及测定 | 第109-113页 |
1.2.1 颖果背部维管束韧皮部胞间连丝密度测定 | 第109-110页 |
1.2.2 荧光染料标记模拟颖果韧皮部共质体运输 | 第110页 |
1.2.3 颖果总RNA的抽提、反转录与Real-timePCR | 第110页 |
1.2.4 颖果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提取与总蛋白浓度测定 | 第110-111页 |
1.2.5 颖果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免疫印迹 | 第111页 |
1.2.6 颖果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 第111-112页 |
1.2.7 颖果总RNA提取与测序 | 第112-113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1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33页 |
2.1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共质体卸载分析 | 第113-117页 |
2.1.1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维管束韧皮部细胞间胞间连丝密度 | 第113-116页 |
2.1.2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维管束韧皮部荧光标记强度 | 第116-117页 |
2.2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质外体卸载分析 | 第117-122页 |
2.2.1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基因表达 | 第117-119页 |
2.2.2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蔗糖转运蛋白表达和细胞壁转化酶表达和活性 | 第119-120页 |
2.2.3 不同水稻材料颖果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免疫组织化学 | 第120-122页 |
2.3 水稻材料R201和R156灌浆期颖果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第122-133页 |
2.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122-123页 |
2.3.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第123页 |
2.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123-127页 |
2.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第127-130页 |
2.3.5 颖果蔗糖卸载及蔗糖-淀粉转化相关基因表达 | 第130-133页 |
3 讨论 | 第133-134页 |
3.1 水稻颖果韧皮部卸载途径 | 第133页 |
3.2 不同水稻材料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产量差异机理 | 第133-134页 |
4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水稻强弱势粒韧皮部卸载差异及机理 | 第136-16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7-138页 |
1.1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137页 |
1.2 取样及测定 | 第137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137-1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64页 |
2.1 强弱势粒发育和灌浆动态 | 第138-139页 |
2.2 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灌浆速率和粒重 | 第139-142页 |
2.3 强弱势粒着生枝梗的维管束形态解剖结构性状 | 第142-144页 |
2.4 强弱势粒共质体卸载分析 | 第144-146页 |
2.4.1 强弱势粒韧皮部细胞间胞间连丝密度 | 第144页 |
2.4.2 荧光染料标记模拟强弱势粒韧皮部共质体运输 | 第144-146页 |
2.5 强弱势粒质外体卸载分析 | 第146-150页 |
2.5.1 强弱势粒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基因表达 | 第146-147页 |
2.5.2 强弱势粒蔗糖转运蛋白表达和细胞壁转化酶表达及活性 | 第147-149页 |
2.5.3 强弱势粒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转化酶免疫组织化学 | 第149-150页 |
2.6 强弱势粒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第150-164页 |
2.6.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150-151页 |
2.6.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第151-153页 |
2.6.3 强弱势粒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153-154页 |
2.6.4 强弱势粒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第154-161页 |
2.6.5 强弱势粒的蔗糖-淀粉转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161-163页 |
2.6.6 强弱势粒脱落酸和乙烯合成基因表达分析 | 第163-164页 |
3 讨论 | 第164-166页 |
3.1 水稻强弱势粒灌浆调控相关基因和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164-165页 |
3.2 水稻强弱势粒枝梗同化物运输和籽粒韧皮部卸载差异 | 第165-166页 |
4 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67-170页 |
1 研究总结 | 第167-168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92页 |
附录 Ⅰ | 第192-203页 |
Protocol 1:水稻籽粒总RNA抽提与反转录 | 第192-195页 |
Protocol 2:Real-timePCR | 第195-196页 |
Protocol 3:本研究涉及的基因及其引物 | 第196-197页 |
Protocol 4: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197-198页 |
Protocol 5:SDS-PAGE与Westernblot | 第198-201页 |
Protocol 6: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 第201-203页 |
附录 Ⅱ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