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1页 |
1.4.1 研究对象创新 | 第21页 |
1.4.2 研究视角创新 | 第21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1.5.1 生产性受众 | 第21-22页 |
1.5.2 社会企业 | 第22-24页 |
第2章 影响受众参与社会企业品牌建构的因素 | 第24-38页 |
2.1 环境因素 | 第24-30页 |
2.1.1 社会企业成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 | 第24-27页 |
2.1.2 数字媒介赋予受众更多传播权力 | 第27-30页 |
2.2 心理因素 | 第30-33页 |
2.2.1 寻求多元满足 | 第30-31页 |
2.2.2 寻求高层级满足 | 第31-33页 |
2.3 行为因素 | 第33-38页 |
2.3.1 探求社会企业品牌信息 | 第34页 |
2.3.2 再生产社会企业品牌文本 | 第34-38页 |
第3章 生产性受众参与社会企业品牌建构过程 | 第38-45页 |
3.1 社会企业品牌塑造 | 第38-41页 |
3.1.1 受众自主解码建立个性化品牌形象 | 第38-39页 |
3.1.2 受众文本创作塑造丰富化品牌形象 | 第39页 |
3.1.3 受众展演下品牌形象使用价值放大 | 第39-41页 |
3.2 社会企业品牌传播 | 第41-42页 |
3.2.1 受众消费传播社会企业品牌文化 | 第41-42页 |
3.2.2 受众拓展认同空间实现价值传递 | 第42页 |
3.3 社会企业品牌维护 | 第42-45页 |
3.3.1 受众主动监督校正品牌偏差 | 第42-43页 |
3.3.2 受众需求转变推动品牌延伸 | 第43-45页 |
第4章 基于生产性受众的社会企业品牌建构困境与原因 | 第45-51页 |
4.1 社会企业品牌建构的困境 | 第45-48页 |
4.1.1 受众整体认知度低 | 第45-46页 |
4.1.2 社会企业品牌定位模糊 | 第46-47页 |
4.1.3 相关负面影响难消除 | 第47页 |
4.1.4 受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47-48页 |
4.2 造成社会企业品牌建构困境的原因 | 第48-51页 |
4.2.1 部分社会企业品牌建构中忽视受众参与 | 第48-49页 |
4.2.2 部分社会企业品牌定位的情感利益缺失 | 第49页 |
4.2.3 部分社会企业品牌传播内容封闭且匮乏 | 第49-50页 |
4.2.4 部分社会企业品牌媒介渠道建设较薄弱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生产性受众的社会企业品牌建构策略 | 第51-64页 |
5.1 强化受众参与 | 第51-53页 |
5.1.1 从社会企业主导品牌建构转向与受众交互设计品牌 | 第51-52页 |
5.1.2 提升受众社会情怀与参与意识 | 第52-53页 |
5.2 实现品牌区隔 | 第53-56页 |
5.2.1 营造独特体验 | 第53-55页 |
5.2.2 明确创新环节 | 第55-56页 |
5.3 优化品牌内容 | 第56-60页 |
5.3.1 扩大文本开放空间 | 第56-57页 |
5.3.2 贴近受众生产内容 | 第57-59页 |
5.3.3 传递双重文化内涵 | 第59-60页 |
5.4 丰富沟通渠道 | 第60-64页 |
5.4.1 打造社会企业品牌社区 | 第60-61页 |
5.4.2 拓展品牌传播媒介通道 | 第61页 |
5.4.3 设置品牌连贯互动流程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