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连体结构的类型特点 | 第14-17页 |
1.3.1 连体结构的特点与组成 | 第14-15页 |
1.3.2 连体结构的分类 | 第15-17页 |
1.4 连体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大跨度连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2 连体结构消能减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非对称复杂连体结构研究的现状 | 第18-20页 |
1.5 复杂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 | 第20-24页 |
1.6 抗震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1.6.1 反应谱法 | 第24页 |
1.6.2 时程分析法 | 第24-25页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5-27页 |
1.7.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某大跨度斜交非对称复杂连体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 第27-53页 |
2.1 工程简介 | 第27-29页 |
2.1.1 工程概述 | 第27-29页 |
2.2 主体结构及连体结构布置方案 | 第29-31页 |
2.2.1 主体结构布置方案 | 第29-31页 |
2.3 连体结构受力特点 | 第31-34页 |
2.4 MIDAS软件概述 | 第34页 |
2.5 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2.5.1 主要构件的截面及材料 | 第34-35页 |
2.6 模型验证 | 第35页 |
2.7 连体结构对整体模型的影响 | 第35-43页 |
2.7.1 周期及振型分析 | 第36-37页 |
2.7.2 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 第37-41页 |
2.7.3 层间剪力 | 第41-43页 |
2.8 室外连桥结构挠度分析 | 第43-44页 |
2.9 室外连桥舒适度 | 第44-52页 |
2.9.1 舒适度标准 | 第45-46页 |
2.9.2 激励模型 | 第46-48页 |
2.9.3 舒适度评价 | 第48-50页 |
2.9.4 TMD参数设计及减震效果分析 | 第50-52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大跨度斜交非对称连体结构连接体连接方式研究 | 第53-68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支座种类 | 第53-56页 |
3.2.1 支座的工作原理 | 第53页 |
3.2.2 支座的类型 | 第53-55页 |
3.2.3 支座的布置方式 | 第55-56页 |
3.3 连接方式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56-67页 |
3.3.1 连接方式对周期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2 连接方式对位移的影响 | 第58-61页 |
3.3.3 对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61-65页 |
3.3.4 基底剪力 | 第65-66页 |
3.3.5 刚重比及有效质量系数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组合支座对大跨度斜交非对称连体结构抗震影响 | 第68-78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阻尼器在MIDAS中的实现 | 第68-70页 |
4.2.1 组合支座布置位置 | 第68-70页 |
4.2.2 组合支座详图 | 第70页 |
4.3 阻尼器的模型选择 | 第70-71页 |
4.4 地震波的选择 | 第71-72页 |
4.5 阻尼器参数的选择 | 第72-74页 |
4.5.1 不同阻尼系数下的层间位移角的比较 | 第72-73页 |
4.5.2 不同阻尼下顶层最大位移值比较 | 第73-74页 |
4.6 不同刚度的影响 | 第74-77页 |
4.6.1 不同阻尼刚度下层间位移角的比较 | 第74-76页 |
4.6.2 采用不用刚度时顶层最大位移值比较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大跨度斜交复杂连体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78-105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1.2 动力方程及求解方法 | 第78-79页 |
5.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9-84页 |
5.2.1 地震波的选用与调整 | 第80页 |
5.2.2 本工程的地震波选择 | 第80-84页 |
5.3 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第84-89页 |
5.3.1 连体结构的受力分析 | 第84-86页 |
5.3.2 连体结构的变形分析 | 第86-89页 |
5.4 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 | 第89-94页 |
5.4.1 定义梁柱结构塑性铰并分配 | 第89-91页 |
5.4.2 材料滞回模型 | 第91-94页 |
5.4.5 荷载输入 | 第94页 |
5.5 罕遇地震响应分析 | 第94-102页 |
5.5.1 层间位移角 | 第94-95页 |
5.5.2 顶点位移 | 第95-98页 |
5.5.3 基底剪力 | 第98-102页 |
5.6 竖向地震为主作用下连桥分析 | 第102-104页 |
5.6.1 连桥竖向位移分析 | 第102-103页 |
5.6.2 连桥构件损伤分析 | 第103-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专利 | 第111-112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