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7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研究背景第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4页
        1.国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11-12页
        2.国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第12-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文献法第15页
        2.比较研究法第15页
        3.案例分析法第15页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5-17页
        1.创新之处第15-16页
        2.不足之处第16-17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7-29页
    (一)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第17-18页
        1.新媒体的概念第17-18页
        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第18页
    (二) 新媒体资源第18-20页
        1.新媒体的类型第19页
        2.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的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第19-20页
    (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20-24页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第21页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第21-23页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第23-24页
    (四) 相关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第24-29页
        1.理论基础第24-26页
        2.思想资源第26-29页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9-36页
    (一) 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必要性第29-32页
        1.符合党中央对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第29页
        2.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29-31页
        3.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第31-32页
    (二) 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可行性第32-36页
        1.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在统一第32-33页
        2.新媒体为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第33-34页
        3.为形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第34-36页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第36-47页
    (一) 高校运用新媒体资源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第36-39页
        1.高校官方网络平台第36-37页
        2.教师和辅导员第37页
        3.党建工作第37-38页
        4.学生组织第38-39页
    (二) 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第39-40页
        1.新媒体增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39页
        2.新媒体拓展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第39-40页
        3.新媒体促进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构建第40页
    (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第40-44页
        1.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第40-41页
        2.大学生对新媒体过分依赖第41-43页
        3.新媒体载体开发利用不充分第43-44页
    (四)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4-47页
        1.系统性的网络阵地尚未形成第44-45页
        2.教育者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意识薄弱第45页
        3.教育者的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第45-46页
        4.利用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第46-47页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对策第47-57页
    (一) 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47-48页
        1.以人为本原则第47页
        2.显隐结合原则第47-48页
        3.全面性原则第48页
        4.平等性原则第48页
    (二) 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具体策略第48-53页
        1.重视课程思政第48-50页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50-51页
        3.创新班级管理形式第51-52页
        4.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第52-53页
    (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的保障措施第53-57页
        1.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第53-54页
        2.构建新媒体平台第54-55页
        3.提高教师媒介素养第55页
        4.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传播学的视角
下一篇:新时代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