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西藏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传播学的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7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综述第11-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页
        1.文献研究法第15页
        2.历史研究法第15页
        3.跨学科研究法第15页
        4.比较分析法第15页
    (四)创新及不足第15-17页
        1.创新之处第15-16页
        2.不足之处第16-17页
一、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第17-23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17-18页
    (二)作为一种传播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8-19页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作用第19-21页
        1.精神交往观第19页
        2.新闻自由观第19-20页
        3.大众媒介观第20-21页
    (四)传播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第21-23页
        1.有利于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第21页
        2.有利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第21页
        3.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和发展第21-22页
        4.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热情,增强传播效果第22-23页
二、传播学视角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第23-33页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第23-24页
        1.出版发行书籍,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第23页
        2.创办理论节目,实现形式大众化第23-24页
        3.既学又讲,把理论带进社区、学校第24页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9页
        1.传播者话语权分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挑战第24-25页
        2.传播内容专业性强,通俗性弱第25-26页
        3.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第26-27页
        4.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第27页
        5.传播效果不理想第27-29页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9-33页
        1.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第29页
        2.新媒体的崛起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第29-30页
        3.传统灌输模式抑制了传播方式的创新第30-31页
        4.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第31-33页
三、传播学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第33-45页
    (一)运用“守门人”理论,加强传播者队伍建设第33-35页
        1.提高传播者理论素养第33-34页
        2.提高传播者技能水平第34页
        3.提高传播者的创新能力第34-35页
    (二)贴近大众日常生活,丰富传播内容第35-36页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传播内容第35-36页
        2.回归生活,体现传播内容的生动性第36页
        3.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传播素材。第36页
    (三)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积极回应受众多样化诉求第36-39页
        1.分析受众特点第37页
        2.掌握受众心理第37-38页
        3.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第38-39页
    (四)挖掘新媒体潜力,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第39-42页
        1.建设主题网站,占领传播主阵地第39-40页
        2.运用主流微博,拓宽传播渠道第40-41页
        3.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形式多元化第41-42页
    (五)健全反馈机制,增强传播效果第42-45页
        1.进行受众调查第42-43页
        2.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第43-44页
        3.健全社情民意信息受理反馈机制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
下一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