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历史研究法 | 第15页 |
3.跨学科研究法 | 第15页 |
4.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1.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 第17-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作为一种传播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8-19页 |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作用 | 第19-21页 |
1.精神交往观 | 第19页 |
2.新闻自由观 | 第19-20页 |
3.大众媒介观 | 第20-21页 |
(四)传播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 第21-23页 |
1.有利于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有利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 第21页 |
3.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 第21-22页 |
4.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热情,增强传播效果 | 第22-23页 |
二、传播学视角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 第23-33页 |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 第23-24页 |
1.出版发行书籍,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 | 第23页 |
2.创办理论节目,实现形式大众化 | 第23-24页 |
3.既学又讲,把理论带进社区、学校 | 第24页 |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9页 |
1.传播者话语权分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挑战 | 第24-25页 |
2.传播内容专业性强,通俗性弱 | 第25-26页 |
3.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 第26-27页 |
4.传播方式创新不足 | 第27页 |
5.传播效果不理想 | 第27-29页 |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3页 |
1.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29页 |
2.新媒体的崛起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 第29-30页 |
3.传统灌输模式抑制了传播方式的创新 | 第30-31页 |
4.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 | 第31-33页 |
三、传播学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 第33-45页 |
(一)运用“守门人”理论,加强传播者队伍建设 | 第33-35页 |
1.提高传播者理论素养 | 第33-34页 |
2.提高传播者技能水平 | 第34页 |
3.提高传播者的创新能力 | 第34-35页 |
(二)贴近大众日常生活,丰富传播内容 | 第35-36页 |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传播内容 | 第35-36页 |
2.回归生活,体现传播内容的生动性 | 第36页 |
3.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传播素材。 | 第36页 |
(三)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积极回应受众多样化诉求 | 第36-39页 |
1.分析受众特点 | 第37页 |
2.掌握受众心理 | 第37-38页 |
3.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 | 第38-39页 |
(四)挖掘新媒体潜力,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 | 第39-42页 |
1.建设主题网站,占领传播主阵地 | 第39-40页 |
2.运用主流微博,拓宽传播渠道 | 第40-41页 |
3.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形式多元化 | 第41-42页 |
(五)健全反馈机制,增强传播效果 | 第42-45页 |
1.进行受众调查 | 第42-43页 |
2.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 第43-44页 |
3.健全社情民意信息受理反馈机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