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安全的影响与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技术方法与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特征分析第17-35页
    2.1 山地城市交通特征分析第17-20页
        2.1.1 山地城市基本概念第17页
        2.1.2 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特征第17-19页
        2.1.3 山地城市的道路交通特征第19-20页
    2.2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特征分析第20-25页
        2.2.1 山地城市道路弯道路段特征第20-22页
        2.2.2 山地城市道路坡道特征第22-23页
        2.2.3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组合特征第23-24页
        2.2.4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设施特征分析第24-25页
    2.3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车辆行驶特征分析第25-34页
        2.3.1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驾驶员行车特征分析第25-26页
        2.3.2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汽车行驶特征分析第26-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35-45页
    3.1 弯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35-39页
        3.1.1 弯道半径第35-36页
        3.1.2 弯道缓和曲线长度第36页
        3.1.3 弯道偏角第36-37页
        3.1.4 弯道停车视距第37-38页
        3.1.5 弯道超高第38-39页
    3.2 坡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39-41页
        3.2.1 竖曲线半径第39-40页
        3.2.2 坡长第40-41页
        3.2.3 坡度第41页
    3.3 弯坡组合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41-42页
        3.3.1 弯道与直坡组合第41-42页
        3.3.2 弯道与变坡组合第42页
    3.4 交通设施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42-44页
        3.4.1 护栏第43页
        3.4.2 标志标线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45-61页
    4.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第45-46页
    4.2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第46-60页
        4.2.1 构建思路第46页
        4.2.2 弯道指标第46-51页
        4.2.3 坡道指标第51-55页
        4.2.4 弯坡组合指标第55-57页
        4.2.5 交通设施指标第57-60页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果第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安全影响评价模型构建第61-81页
    5.1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第61-62页
    5.2 山地城市道路弯坡段交通安全影响评价的改进的AHP-模糊模型构建..第62-79页
        5.2.1 评价思路第62-63页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3-74页
        5.2.3 评价模型指标隶属度确定第74-77页
        5.2.4 改进的AHP-模糊模型构建第77-79页
    5.3 评价指标等级和评价结果等级划分第79-80页
        5.3.1 评价指标因子等级划分第79页
        5.3.2 最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第79-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案例分析第81-92页
    6.1 案例简介第81-85页
        6.1.1 项目区位情况第81-82页
        6.1.2 道路整体概况第82-85页
    6.2 案例评价模型应用第85-91页
        6.2.1 指标权重第85-86页
        6.2.2 隶属度第86-90页
        6.2.3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第90-91页
    6.3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7.1 研究结论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交通拥堵的时变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下一篇:桥梁墩台膨胀体纠偏方法及其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