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1 2种菌多糖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鸡油菌与红褶小白蘑菇简介 | 第12-13页 |
1.3 菌多糖的药理方面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4 菌多糖研究的重难点 | 第13-15页 |
1.4.1 菌多糖的提取 | 第13-14页 |
1.4.2 菌多糖的纯化 | 第14页 |
1.4.3 菌多糖结构鉴定 | 第14-15页 |
1.5 2种菌多糖的研究前景 | 第15页 |
1.5.1 鸡油菌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2 红褶小白蘑菇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1 2种菌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的对比研究 | 第15-16页 |
1.6.2 2种菌多糖化学结构的对比研究 | 第16页 |
1.6.3 2种菌多糖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 | 第16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8页 |
第2章 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第18-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粗多糖的提取 | 第18页 |
2.2.2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8-20页 |
2.2.3 多糖检测 | 第20-21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3.1 粗多糖的提取 | 第21页 |
2.3.2 菌多糖的纯化 | 第21-23页 |
2.3.3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分析 | 第23-24页 |
2.3.4 两种多糖分子量分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菌多糖结构鉴定 | 第26-3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3.2.2 核磁共振法分析 | 第26页 |
3.2.3 甲基化-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 | 第26-2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3.3.1 多糖CC-1和ArL-1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3.3.2 菌多糖的NMR分析 | 第28-32页 |
3.3.3 多糖CC-1的气相-质谱(GC-MS)分析 | 第32-33页 |
3.3.4 ChemDraw程序模拟CC-1多糖结构 | 第33-34页 |
3.3.5 多糖ArL-1的气相-质谱(GC-MS)分析 | 第34-35页 |
3.3.6 ChemDraw程序模拟ArL-1多糖结构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菌多糖活性研究 | 第37-4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1 2种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活性的研究 | 第37页 |
4.2.2 2种多糖对Raji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 第37-38页 |
4.2.3 2种多糖对Jurka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 第38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4.3.1 2种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2 2种多糖对Raji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3 2种多糖对Jurka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2种多糖的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5.1 2种多糖的提纯分析 | 第46-47页 |
5.1.1 2种多糖的粗多糖状态对比分析 | 第46页 |
5.1.2 2种多糖的粗多糖提纯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46页 |
5.1.3 2种多糖纯化后的精多糖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5.2 2种多糖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5.2.1 2种多糖红外谱(IR)的对比分析 | 第47页 |
5.2.2 2种多糖核磁共振谱(NMR)的对比分析 | 第47页 |
5.2.3 甲基化-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2种多糖 | 第47-48页 |
5.3 2种多糖对免疫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第6章 讨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6.1 讨论 | 第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