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滑坡治理工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5-2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2 气象与水文 | 第15-17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17-19页 |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9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二庄科2号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 第21-28页 |
3.1 滑坡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3.2 滑坡结构特征 | 第22-25页 |
3.2.1 滑体特征 | 第22页 |
3.2.2 滑面(带)特征 | 第22-23页 |
3.2.3 滑床特征 | 第23页 |
3.2.4 滑体及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3-25页 |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25-26页 |
3.4 滑坡形成条件 | 第26-27页 |
3.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二庄科2号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28-39页 |
4.1 自然历史分析评价 | 第28页 |
4.2 极限平衡分析评价 | 第28-32页 |
4.2.1 稳定性计算 | 第29-31页 |
4.2.2 剩余下滑力的计算 | 第31-32页 |
4.3 基于有限元法的滑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 第32-38页 |
4.3.1 数值分析(Midas/GTS)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4.3.3 材料属性赋值 | 第34页 |
4.3.4 确定模拟方案 | 第34页 |
4.3.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二庄科2号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 第39-61页 |
5.1 滑坡治理的主要措施 | 第39-40页 |
5.1.1 滑坡治理主要措施 | 第39页 |
5.1.2 滑坡治理措施初选 | 第39-40页 |
5.2 二庄科2号治理方案设计 | 第40-47页 |
5.3 基于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治理方案优选 | 第47-54页 |
5.3.1 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理论 | 第48-50页 |
5.3.2 二庄科2号滑坡治理方案的优选结构模型 | 第50-51页 |
5.3.3 权重矩阵的确定 | 第51-52页 |
5.3.4 指标矩阵的确定 | 第52-54页 |
5.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案优选 | 第54-59页 |
5.4.1 灰色关联分析的理论 | 第54-56页 |
5.4.2 二庄科2号滑坡治理方案的特征指标体系 | 第56页 |
5.4.3 对灰色特征指标量化处理 | 第56-58页 |
5.4.4 确定参考数列及比较数列 | 第58-59页 |
5.4.5 计算各方案关联度 | 第59页 |
5.5 层次-模糊优选与灰色关联分析优选的综合分析 | 第59页 |
5.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