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国内外研究近况 | 第13-16页 |
1.3 在有关工程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4 概率地震风险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模型设计与建模 | 第23-41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模型设计 | 第23-29页 |
2.2.1 基本资料 | 第23-24页 |
2.2.2 平、立面布置及荷载分布 | 第24-25页 |
2.2.3 截面配筋 | 第25-29页 |
2.3 建模 | 第29-35页 |
2.3.1 建模软件 | 第29-30页 |
2.3.2 模型建立 | 第30-35页 |
2.4 模型分析 | 第35-39页 |
2.4.1 模型整体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2.4.2 OpenSees模型基本参数及确定原则 | 第37-38页 |
2.4.3 模型验证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第41-43页 |
3.3 选取地震动 | 第43-46页 |
3.4 地震动强度参数评价 | 第46-52页 |
3.4.1 评价指标 | 第46-47页 |
3.4.2 地震动参数和结构反应参数 | 第47-50页 |
3.4.3 评价结果 | 第50-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第53-7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概率抗震能力模型 | 第53-54页 |
4.3 破坏状态与极限状态的界定 | 第54-57页 |
4.3.1 破坏状态与极限状态 | 第54页 |
4.3.2 破坏状态的划分 | 第54-55页 |
4.3.3 极限状态的定义 | 第55-57页 |
4.4 结构不确定因素 | 第57-62页 |
4.4.1 楼面活荷载 | 第57-58页 |
4.4.2 楼面恒荷载 | 第58页 |
4.4.3 混凝土材料 | 第58-60页 |
4.4.4 钢筋材料 | 第60页 |
4.4.5 粘滞阻尼比 | 第60-61页 |
4.4.6 混凝土材料相关系数矩阵 | 第61-62页 |
4.5 基于Pushover方法的非倒塌状态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第62-66页 |
4.5.1 分析步骤 | 第62页 |
4.5.2 随机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62-65页 |
4.5.3 基于Pushover随机分析的概率抗震能力模型 | 第65-66页 |
4.6 基于IDA方法的倒塌状态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第66-69页 |
4.7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1-81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解析函数 | 第71-74页 |
5.2.1 地震易损性的概率基础 | 第71-72页 |
5.2.2 地震易损性解析函数 | 第72-74页 |
5.3 基于解析函数的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4-77页 |
5.3.1 地震易损性函数参数 | 第74-75页 |
5.3.2 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5-77页 |
5.4 安全裕度比 | 第77-79页 |
5.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构概率地震风险评估 | 第81-89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概率地震风险解析函数 | 第81-85页 |
6.2.1 概率地震风险解析函数的提出 | 第81-82页 |
6.2.2 概率地震风险解析函数的推导 | 第82-85页 |
6.3 概率地震需求风险评估 | 第85-86页 |
6.4 概率地震损伤风险评估 | 第86-87页 |
6.5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2 研究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