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外咀嚼影响因素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仿咀嚼方法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咀嚼效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国内外食品质地评价方法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第2章 咀嚼效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咀嚼效能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吸光度法 | 第22页 |
2.2.2 筛分称重法 | 第22-23页 |
2.2.3 浊度法 | 第23页 |
2.2.4 图像处理法 | 第23-24页 |
2.3 咀嚼效能评价 | 第24-31页 |
2.3.1 试验样品制备操作 | 第24-25页 |
2.3.2 吸光度法评价咀嚼效能 | 第25页 |
2.3.3 筛分称重法评价咀嚼效能 | 第25-28页 |
2.3.4 浊度法评价咀嚼效能 | 第28-29页 |
2.3.5 图像处理法评价咀嚼效能 | 第29-31页 |
2.4 咀嚼效能评价方法分析 | 第31-34页 |
2.4.1 重复性分析 | 第31-32页 |
2.4.2 相似性矩阵分析 | 第32-33页 |
2.4.3 验证性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仿咀嚼机系统参数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仿咀嚼机介绍 | 第36-37页 |
3.3 仿咀嚼机系统参数研究 | 第37-49页 |
3.3.1 试验样品与人工唾液 | 第37-39页 |
3.3.2 咀嚼次数(循环次数) | 第39-40页 |
3.3.3 咀嚼速度(电机转速) | 第40-41页 |
3.3.4 唾液流量(蠕动泵转速) | 第41-42页 |
3.3.5 口腔环境(温湿环境) | 第42-43页 |
3.3.6 咀嚼力大小(弹簧组组合) | 第43-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咀嚼效能模型建立 | 第50-5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仿咀嚼机咀嚼效能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4.2.1 仿咀嚼机系统参数与仿咀嚼机咀嚼效能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2 仿咀嚼机系统参数与仿咀嚼机咀嚼效能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4.2.3 仿咀嚼机咀嚼效能回归模型验证 | 第52-53页 |
4.3 感官与仿咀嚼机咀嚼效能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4.3.1 感官与仿咀嚼机咀嚼效能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2 感官咀嚼效能与仿咀嚼机咀嚼效能回归分析 | 第54页 |
4.3.3 感官咀嚼效能与仿咀嚼机咀嚼效能回归模型验证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仿咀嚼机食品质地评价 | 第58-7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测试模式 | 第58-59页 |
5.3 食品质地测试 | 第59-69页 |
5.3.1 试验材料 | 第59-60页 |
5.3.2 仿咀嚼机质地测试 | 第60-64页 |
5.3.3 感官质地剖面分析 | 第64-67页 |
5.3.4 通用食品质构仪质地测试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食品质地评价方法比较与模型建立 | 第70-78页 |
6.1 引言 | 第70页 |
6.2 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70-71页 |
6.2.1 仿咀嚼机测试与感官评价相关性分析 | 第70-71页 |
6.2.2 仿咀嚼机测试和通用食品质构仪测试的对比 | 第71页 |
6.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71-73页 |
6.4 食物样品组成成分对质地的影响 | 第73-75页 |
6.4.1 相关性分析 | 第74-75页 |
6.4.2 多元回归分析 | 第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8-82页 |
7.1 结论 | 第78-80页 |
7.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